患者朋友,您是否能确定病症?
我能确定病症
全部常见病(此处仅为示意)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请输入关键字
确定
付小兵、杨仕明分别斩获国家科技进步一、二等奖
来源:院内新闻 作者:王楠 时间:2016-03-15

201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于1月8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党和国家领导人习近平、李克强、刘云山、张高丽等出席大会并为获奖代表颁奖。

201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共授奖295项成果和7位外国科技专家。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奖授奖项目42项,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41项;国家技术发明奖授奖项目66项,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65项;国家科技进步奖授奖项目187项,其中,特等奖3项,一等奖17项、二等奖167项;授予7名外籍科学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

由付小兵院士领衔的“中国人体表难愈合创面发生新特征与防治的创新理论与关键措施研究”和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杨仕明主任领衔的“听觉损伤致聋机制及防治关键技术应用”项目,分别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二等奖。

体表慢性难愈合创面,俗称溃疡,是存在于体表而长期不愈或难愈的组织损伤,属国际研究重点。付小兵院士研究团队历时10余年,通过148万住院病人大样本多中心流行病学研究,在国际上首次报告了造成中国人体表难愈合创面的主要病因已由10年前以创伤、感染为主转变为以糖尿病足与老年慢性疾病并发症为主的新特征;通过3000例糖尿病足专科调查,进一步了解了我国糖尿病足发生的高危因素与创面特征,为科学防治指明了方向。首次提出并揭示了导致创面难愈合的3个新的发生机制:糖基化产物聚集以及对修复细胞的损害是糖尿病足难愈的重要原因之一,多种有害物质聚集致创面微环境改变导致创面难愈,放射性创面难愈是以细胞损害为关键环节的愈合诸因素网络失调导致的结果,为有针对性的建立创新的治疗方法提供了重要根据。创新性建立了针对发病机制的3种治疗方法:采用光子技术清除创面糖基化产物并获得显著促愈合效果,采用调控内环境减轻修复细胞的“进行性损害”,彻底切除纤维板与补充修复细胞和提供支架材料促进创面愈合。使糖尿病足的总体截肢率从11.5%下降至7.2%,远远低于欧洲的22%和日本的52%,典型单位总体治愈率从60%上升至94%左右,有效减少了残疾,使难愈创面的治愈率明显提高。倡导建立了50余个创面治疗专科(中心);倡导建立了50 余个创面治疗中心对复杂创面进行专科治疗;探索并创建了创面治疗专科与社区医疗机构单病种双向联动与转诊的科学防治新模式;建立了与国际和国内基金合作开展难愈创面早期防控教育的新策略。在全国20个省市60余家医院开展了创面治疗师培训,多达5000余名医护人员接受培训,治疗方法在全国1300余家医院得到应用,14万余名慢性难愈合创面患者接受治疗。

“听觉损伤致聋机制及防治关键技术应用”项目,在国家973、863等19项重点重大课题支持下,由杨仕明研究团队历时22年攻关,首次揭示了暂时性阈移的关键致聋机理并提出干预时间窗,为听觉损伤可防、可治奠定了理论基础,并研发救治新药,2008年获国家新药证书,临床应用1万多例,显著提高耳聋耳鸣治疗效果;2010年成功研发首个符合汉语声调特点的国产人工耳蜗,2013年获欧盟CE认证,远销西班牙、印度、哥伦比亚、巴西等15个国家,打破了国外垄断;独创的言语编码策略优于国外同类产品,解决了噪声性聋救治的核心技术瓶颈;率先开展耳蜗植入手术新技术,完成中国首例振动声桥、骨锚式助听器、超软耳蜗电极等最新听觉植入手术,成功率达到99.5%,手术数质量位居中国前茅、亚洲前列,引领业界新技术快速发展。

此次成绩的取得,离不开获奖专家和课题组长期的刻苦钻研、团结协作,离不开各级机关和全院同志的大力支持和全面保障,也是我院近年来重视科技自主创新、强化科研质量建设的良好体现。对于提升医院学术地位、树立研究型医院形象,增强医院核心竞争力都有着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