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朋友,您是否能确定病症?
我能确定病症
全部常见病(此处仅为示意)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请输入关键字
确定
解放军总医院刘长庭:研究紧密结合临床 研究成果服务临床
来源:中国军网 作者:胡骏 时间:2016-06-15

“临床医生做临床和科研并不矛盾,如果一个医生仅会看病,我认为是不全面的,起码不是一位最好的医生。一个医生一定要在临床中发现问题,用科研手段分析和解决问题,这样才能更好为患者服务,也进一步锻炼医生分析问题能力。”谈及中华老年医学会呼吸病学组24年发展历程时,解放军总医院老年呼吸内科名誉科主任、空间生物医学实验室主任刘长庭教授感慨地说。

目前,我国已步入老龄化社会,2015年中国总人口数量超13.6亿人,60周岁以上老龄人口2.1亿。其中,65周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0.1%,人口约为1.3736亿。老年人的医疗保健问题也将越来越突出。

“呼吸系统疾病是一组临床最常见的疾病,也是造成患者死亡的重要病因。随着全球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许多呼吸系统疾病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呈逐年上升趋势。预测2020年在全球引起死亡率最高的10种疾病为缺血性心脏病、脑血管疾病、下呼吸道感染、腹泻、围产期紊乱、COPD、肺结核、麻疹、交通意外、肺癌,其中呼吸系统疾病占4位。”刘长庭教授介绍道。

24年悬壶路

1992年11月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呼吸病学组成立,协和医院罗慰慈教授任组长,刘长庭教授任秘书。

1994年10月在杭州召开了第一届全国老年呼吸病学术会议。

1998年1月在哈尔滨召开了第二届全国老年呼吸病学术会议。

2001年5月在烟台召开了第三届全国老年呼吸病学术会议。

2007年中华老年医学分会呼吸病学组重新改选,中山医院白春学教授任组长,刘长庭教授为副组长。

2008年7月中国老年学学会老年医学委员会呼吸和危重病专家委员会成立,解放军总医院俞森洋教授任主任委员,刘长庭教授、刘新民教授、肖毅教授、孙铁英教授任副主任委员,孙宝君主任医师任委员兼秘书。

2009年6月在北京召开中华医学会第四届全国老年呼吸病学术会议暨中国老年医学委员会第一届全国呼吸和危重病学术会议。

2011年5月在北京召开中华医学会第五届全国老年呼吸病学术会议暨中国老年医学委员会第二届全国呼吸和危重病学术会议。

2013年6月在北京召开中华医学会第六届全国老年呼吸病学术会议暨中国老年医学委员会第三届全国呼吸和危重病学术会议。

2015年6月在北京召开中华医学会第七届全国老年呼吸病学术会议暨中国老年医学委员会第四届全国呼吸和危重病学术会议。

同时,在北京市组织召开老年呼吸病学术研讨会20余次。

刘长庭教授长期在临床一线工作。通过长期的医疗实践和大量的临床工作,形成了对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老年肺癌、老年肺部感染、老年肺部危重症等疾病的一整套诊治方案。在临床工作上,始终以“不让患者和自己留遗憾”为座右铭。任科主任期间,首先在国内建立了老年呼吸病亚专科,加强了实验室、呼吸机室、血气分析室、肺功能室、支气管镜室等建设,成为国内首批“研究型临床科室”,无漏诊和误诊,患者满意率达99.86%。

目前,刘长庭教授是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全军11.5重大专项首席科学家;作为第一负责人完成或承担科研课题25项。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获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项, 获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获军队科技进步、医疗成果二等奖5项。空间搭载获得并以LCT(Liu Chang Ting)命名的空间诱变微生物菌株25株,其全基因组序列已被NCBI数据库收录;以第一发明人获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开发明专利23项,授予外观设计专利3项,还申请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开发明专利10项。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发表论文30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70余篇。主编专著10部(其中一部为国家“十一.五”重点图书);参编专著20余部;培养了40名博士和博士后。

老年呼吸病学科“蓬勃兴起”

在中华老年医学会呼吸病学组的带动下,国内各大医院纷纷建立老年呼吸病科,老年呼吸疾病的建设发展被提上日程,北大医院、北京医院、世纪坛医院、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等三甲医院均设立老年呼吸病科。

而解放军总医院老年呼吸内科是国内最早建立老年呼吸病科的科室。2008年成为解放军总医院首批研究型科室。科室设有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病亚专科、老年肺部感染亚专科、老年肺癌亚专科及老年呼吸危重症亚专科,同时拥有呼吸机、血气分析仪、肺功能机、支气管镜、睡眠呼吸监测仪等多台仪器,实验室设备较为完善,藏书1万余册。科室建立了10条文化理念、制定了科学服务10条规则、制定了科室激励机制、谱写了科歌,以此凝聚科室工作人员并激励工作热情。老年呼吸内科在“科学发展,和谐奋进,持续攀升,整体推进”中加快建设步伐,各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学科发展方向聚焦于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老年肺部感染、老年肺癌、老年呼吸危重症研究,在老年呼吸病的诊治方面在全国首屈一指,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学术地位。及时解决病人及病人家属的困难,病人满意率为99.86%,无1例医疗差错、纠纷发生;2013年该科综合评定成绩为91.43分;专家评价道:“科室规模大,临床诊治水平高,领导班子有战斗力,在国内领先,老年呼吸病特色是国内引领者”。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是一种非发酵的革兰氏阴性杆菌,占非发酵菌第3位,是导致老年肺炎的主要致病菌及死亡原因。该菌耐药性强,对临床使用的大多数抗菌素耐药,成为感染性疾病治疗棘手问题。1990年刘长庭带领科室治疗一位高龄肺部感染的病例,多次痰培养为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当时他们并不了解此菌,到图书馆翻阅了大量关于此菌感染的书籍及文献,发现国内仅有两篇个案报道,而且此菌对很多药物天然耐药,他们及时对这位病人调整了治疗方案。从此,刘长庭带领科室对嗜麦芽窄食单胞菌耐药性进行了长达10年的观察,得出“该菌耐药性越来越强”等科学结论。

老年呼吸病学科当前聚焦热点

——老年肺炎:肺炎为老年人最常见疾病,占感染性疾病的54%。目前老年肺炎已经成为必须面对又必须解决的临床难题。进一步研究的热点应包括:(1)急需建立动态监测平台及相应数据库,准确掌握老年肺炎的病原菌流行、分布及其对抗菌药物耐药动态变化及机制,指导临床抗菌药物使用;(2)明确老年肺炎的致病菌病原分布、细菌耐药性;(3)检测细菌生物被膜的形成能力,明确生物被膜形成机制及对肺炎的预后影响;(4)如何通过干预细菌信号转导系统达到抗感染治疗目的;(5)注意老年吸人性肺炎的诊治和预防。

——老年肺癌:肺癌被称为是一种老年性疾病,据国家癌症中心公布的2015年我国癌症统计数据,虽然在小于60岁的癌症死亡病例中,肺癌病例数排在肝癌之后,但≥60岁癌症人群中,肺癌死亡病例居于各癌种首位,约333200例,其中≥75岁肺癌死亡病例约为144500例。传统放化疗的疗效有限,且严重的药物毒副反应致使许多肺癌患者惧怕治疗,新一代化疗药物和分子靶向药物的问世,给许多中晚期老年肺癌患者带来了希望。以往对于化疗患者的选择仅限于70岁以下者,认为70岁以上者并不适于化疗:随着临床实践的进步,目前也开展了70岁以上老年肺癌的化疗。老年肺癌化疗需考虑到老年人的特点,进一步研究的热点包括:(1)个体化治疗仍然是未来老年肺癌化疗研究的方向。针对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的靶向治疗已广泛用于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一线或二线治疗,不良反应轻,耐受性好,是老年晚期肺癌患者治疗的选择之一,对于PS评分2分以下的老年人,靶向治疗可作为一线治疗的选择。老年肺癌的治疗已从最佳支持治疗向联合化疗和靶向治疗方向过渡。(2)由于老年人储备功能、代谢动力学等差异,年轻人的试验结果不能类推至老年人身上,回顾性研究中的亚组分析固然能提供部分信息,但由于选择病例等偏倚,其可靠指数不高。随机多中心的关于老年肺癌病人的临床试验是临床研究的方向。(3)介入肺脏学技术的发展给老年人肺癌的治疗带来了一些新的希望,包括对晚期肺癌的姑息和早期肺癌的根治性治疗。支气管腔内介入治疗包括了支气管腔内烧灼治疗、氩氦刀、冷冻治疗、光动力治疗、近距离放射治疗、支架植入治疗大气管阻塞等。肺癌的经皮介入治疗包括射频治疗、微波治疗、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等。(4)临床上荧光纤维支气管镜和E-BUS支气管镜指导活检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活检的精确性,进一步提高了老年肺癌诊断阳性率。(5)有关老年肺癌发生及耐药的分子生物学研究仍是目前肺癌基础研究的一个热点,因此有关该方面的研究将继续受到重视。(6)利用基因组学及蛋白质组学方法检测基因谱及蛋白质谱变化有可能更准确地诊断肺癌。基因组学及蛋白质组学的研究为研制新型特异性抗肿瘤药物提供了新的分子靶点,如蛋白激酶、肿瘤血管生成因子及DNA拓扑异构酶等。

——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全国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流行病学调查发现,我国40岁以上COPD的发病率达到8.2%,在某些地区甚至超过了10%,在老年人群中则发病率更高。COPD的主要治疗目的是控制症状、降低急性加重率和病死率,以及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进一步研究的热点包括:(1)加强对COPD发病机制的认识,阐明每个炎症因子在发病中的作用。(2)未来COPD的有效治疗方法将更多地从其病理生理过程、发病机制及病因学等多角度进行综合治疗。对老年COPD仍需要进行深入、系统、全面的研究,包括发病的机制、稳定期的控制、抗炎治疗的步骤及方法、加重期的治疗,将会提高广大老年COPD患者的生存率和生存质量。(3)对难以控制的进展性老年COPD患者可考虑外科治疗,肺大泡切除术、肺减容术和肺移植术是目前采用的3种手术方式,肺减容术特别是经支气管镜肺减容术是一种治疗晚期COPD的微创新技术,但要使其真正成为一种成熟的临床手段,仍然需要更大样本的临床研究结果去验证。

——老年呼吸危重症:各种老年疾病都易引发呼吸衰竭,不少患者急性呼吸衰竭是首发症状。老年人呼吸衰竭发展迅猛,死亡率极高,低死亡率的关键在于早期诊断及正确的治疗。研究表明COPD急性加重导致呼吸衰竭早期应用无创正压通气治疗可以降低插管率。对COPD急性加重气管插管患者以“肺部感染控制窗”为切换点行有创与无创机械通气序贯治疗可以显著缩短有创通气时间。全氟化碳吸入技术是近年在液体通气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治疗技术,有望成为治疗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新方法。随着年龄的增大,目前呼吸衰竭合并多脏器功能衰竭日益增多,给治疗带来了巨大困难。进一步研究的热点包括:(1)病人气管插管时机的评估;(2)去除病人呼吸衰竭发病前的危险因素;(3)老年人心理安慰和疏导;(4)拔管时机的评估;(5)气管切开时机的掌握;(6)如何预防和治疗由呼吸衰竭带来的全身多器官功能衰竭。

——老年肺结核及非结核分枝杆菌病:无论国内还是国外,老年结核病近年来均有增加的趋势。肺结核发病率随着年龄增加而上升,容易被误诊。老年人患了肺结核特别是痰菌阳性者若不能及时确诊和有效治疗,很容易成为传染源。老年人坚持正规用药率低,依从性差,不能严格遵守医嘱,常导致治疗效果差或治疗失败,需要对治疗严格管理。此外,目前非结核分支杆菌感染是临床的一大难题,很多患者住院期间呈暴发流行,诊断和治疗极为困难。进一步研究的热点包括:(1)快速诊断和鉴别结核杆菌和非结核分支杆菌;(2)对非结核分支杆菌进行鉴定和临床分型,药敏培养有利于治疗;(3)由于基因学和免疫学的发展促进了结核病的研究,非结核分枝杆菌基因组测序工作的完成对非结核分枝杆菌致病性的认识更加深入;减毒非结核分枝杆菌、非结核分枝杆菌基因或基因产物的引入可诱导机体的一些细胞产生免疫记忆,产生抗结核免疫的效应细胞,这些免疫效应对疾病的诊断、疗效判定、药物毒副作用分析、新疫苗作用分析都有重要意义。

——老年睡眠呼吸障碍: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是与睡眠呼吸相关且发病率很高的疾病。流行病学调查资料表明:65岁以上的老年人半数以上患有睡眠障碍,睡眠时呼吸浅慢或暂停而引起反复发作低氧、高碳酸血症、酸中毒,严重者可导致猝死、心肺脑肾等多系统器官的功能损害,是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及老年痴呆症等发病的重要致病因素之一。有效的治疗可逆转其病理生理改变,不仅提高了老年人生活质量,而且降低了心肺脑血管病的死亡率,延长了患者生命。进一步研究的热点包括:(1)老年人睡眠结构发生了改变,得出老年睡眠呼吸障碍的流行病学、病因、发病机制;(2)掌握老年睡眠呼吸障碍的特点,对研究和诊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3)对老年睡眠呼吸障碍全身合并症的观察和处理非常重要。

——老年肺间质疾病:老年肺间质疾病的流行病学资料十分有限,在美国新墨西哥州的流调资料中,肺间质疾病的发病率,男性为每十万分之80.9, 女性为每十万分之67.2,并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是肺间质疾病中最为恶性者,发病年龄多数大于60岁。在老龄社会,如欧洲、美国和日本,其将成为一个公共的健康问题。间质性肺病的病人恶化不仅是病情的进展,还可能是治疗相关的并发症,老年患者尤为如此,其对药物耐受力较年轻患者明显降低。老年性弥漫性肺实质疾病临床特点多与感染有关,据统计,60%以上患者存在误吸,特别因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导致吞咽功能障碍者,这常常伴随着口咽部寄殖细菌(主要是厌氧菌)的感染。吸入性肺炎可导致机化性肺炎,反复、慢性吸入可引起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进一步研究的热点包括:(1)加强老年间质性肺病发病机制的认识,阐明老年患者发病过程中特殊发病机制,病理生理及流行病学数据。(2) 探索针对老年肺间质疾病合理的用药方案和疗程,提高诊治水平,减少治疗并发症。 (3) 未来肺间质疾病的有效治疗方法将更多地从其病因学,发病机制进行综合治疗,探索新药的临床研发。

——老年胸膜疾病:老年胸膜疾病常不典型,诊断困难,但大多病例的影像学常表现为胸腔积液。国外有研究报道,3077例胸腔积液患者,平均年龄69岁,其中引起胸腔积液的原因排名分别是肿瘤(27%),心衰(21%),肺炎(19%),结核(9%),腹部手术(4%),心包疾病(4%)和肝硬化(3%)。心功能不全中位年龄是80岁,癌性胸腔积液是70岁,肺炎是57岁,而结核中位年龄最小,为32岁。760例80-90岁之间的高龄患者中,引起胸腔积液最常见原因分别是心衰(34%),癌性(24%)和肺炎(11%),其中癌性胸腔积液以肺癌和乳腺癌最为常见。国内小宗病例报道:恶性肿瘤(37. 5%) ,结核性疾病(22. 5%) ,心功能不全(17. 5%),肺炎(15%),其他疾病(7. 5%) 。如何最大化利用胸腔积液进行疾病诊断成为老年胸膜疾病的关键所在。因此进一步研究的热点包括:(1)探索老年胸膜疾病病因、胸腔积液病理生理过程;(2)探索可提高老年恶性胸腔积液肿瘤细胞检出率的新方法;(3)探索更符合老年患者胸腔积液鉴别诊断的新思路。

——老年肺栓塞:据估计,美国每年由于下肢静脉血栓住院的患者超过20万,是继急性冠脉综合征和卒中后第三位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其中接近半数为肺栓塞患者。下肢静脉血栓和肺栓塞的发生率随年龄增长而呈指数增加。研究发现,肺栓塞的年发生率由65岁~69岁组的1.8%逐步增加到85岁~89岁组的3.1%。Giuntini等对755例肺栓塞患者研究发现,肺栓塞的发病高峰在70岁左右。我国1997年~2008年对国内16972182例住院患者进行的一项多中心研究发现,住院患者肺栓塞的年发生率是0.1%,随年龄增长而增加。年龄导致栓塞的机制尚不明确,多数学者认为与老年人体力活动减少、肌张力减低、基础疾病增加及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减弱等因素有关。肺栓塞缺乏特异性临床症状和体征,容易漏诊,老年患者因其他慢性病而长期卧床,或手术后,或患有心脏病者,在出现不明原因呼吸困难、心悸或有胸痛者应注意排除肺栓塞,若同时下肢有肿胀、压痛、静脉曲张或心房纤颤时更应警惕。近年来,随着临床医师对肺栓塞的重视及诊断手段的改进,肺栓塞的诊断率明显提高,但对于非典型肺栓塞患者,尤其老年患者的早期诊断率仍不理想,即便明确诊断为肺栓塞,但老年患者往往合并多种疾病,使外科手术、介入手术、溶栓、抗凝等治疗难以实现,因此进一步研究的热点包括:(1)深入探索老年肺栓塞的发病机理及病理生理过程;(2)研究老年肺栓塞的早期诊断方法;(3)权衡老年慢性病,并发症等多因素,探索一套适合老年肺栓塞的治疗方案;(4)制定老年肺栓塞的预防措施,降低肺栓塞的发病率。

——老年哮喘:老年哮喘患者较年轻人具有较低的过敏状态,但肺功能降低却更加显著。老年哮喘患者病理生理特点的综合研究不多,有研究表明,老年患者较年轻患者气管壁显著增厚且空气潴留显著增加,小气道和大气道均易受累。老年哮喘患者血清IgE总体水平和对多种过敏原阳性的特异性IgE抗体显著降低。这也就解释了为何老年患者对常规针对减少过敏的哮喘治疗反应较差,并且需要更有效的治疗药物。2015年GINA指南指出,在老年人群中,哮喘可能被过度诊断,由于较差的气流受限感知力,对于老年人,可接受的呼吸困难应该被认为是正常的,左心室衰竭或缺血性心脏病引起的呼吸短促可能与哮喘混淆,使诊断变得复杂。老年人有吸烟史和生物燃料暴露史,还要考虑慢性阻塞性肺病和慢性阻塞性肺病支气管哮喘重叠综合征的诊断。鉴于老年患者的特殊性,更进一步的研究热点包括:(1)深入了解老年哮喘的病理特征及发病机制研究,遗传学研究,流行病学研究;(2)探索针对老年哮喘患者更加敏感,便捷的诊断方法和诊断标准;(3)探索并制定更符合老年患者的治疗策略,优化治疗方案,降低治疗并发症及药物副反应;(4)结合基础和临床试验,积极探索治疗哮喘的新靶点,新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