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朋友,您是否能确定病症?
我能确定病症
全部常见病(此处仅为示意)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请输入关键字
确定
叶惠方,完成人生最后的捐献
来源:生命时报 作者:郭晶 罗国金 时间:2017-02-06

人物小传:

叶惠方,女,1917年7月出生,广东台山人,毕业于北京协和医学院。解放军总医院妇产科创始人。全军计划生育领导小组首届委员会委员、中国优生优育协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向叶老遗体三鞠躬!”1月19日清晨,北京室外温度降至零下9摄氏度,上千名医务人员和各界人士冒着凛冽寒风齐聚解放军总医院301医院西院告别厅,深情送别该院妇产科奠基人、百岁大医叶惠方。

林巧稚的爱徒

在妇产界,只要提起林巧稚的名字,谁都感到如雷贯耳。从1948年起,叶惠方便有幸在林巧稚手下做住院总医师,之后又出任主治医生。其后5年的耳提面命和教育熏陶,影响了叶惠方的一生。

1953年,中央军委决定组建301医院。林巧稚十分不舍地推荐了爱徒叶惠方负责组建妇产科。新组建的医院百事待举。院址选在北京西南的一片荒地,条件十分艰苦。小到一双拖鞋,大到精密仪器,叶惠方把家里物品中凡是能用得上的都搬到科里去。科室的硬框架因陋就简算是搭起来了,但“软件”却一定要货真价实。那些日子,为了让人才尽快发挥效用,她日以继夜手把手地教,一个细节一个细节地指导,一批一批地培养……大批技术骨干和业务尖子在她的身边渐渐成长起来,成为军队妇产科事业的中坚力量。

像林巧稚一样,叶惠方也是那种做事总要尽全力而且要做到极致的人。她平时会很细心地体察每一位患者的需要,然后再根据实际条件将患者的需要变成一项项制度、规章。她在国内首次推广了“无痛分娩法”,实行了“产科休养室主任负责制”,推行了产房一切为了病人的“无声运动”,巩固了妇产科“病室分区责任制”,建立了“产前门诊分段预约制”……带着对患者的关切,301医院的妇产科一天天走向规范有序。

20世纪60年代,国内妇产医学界认为,患有心脏病的人禁忌剖宫产,否则患者会死在手术台上。1964年,叶惠方打破了这一禁忌。当时内分泌科收治了一位患有严重心脏病的产妇,危在旦夕。为了挽救孕妇和胎儿的生命,叶惠方决定铤而走险。有人劝她不要拿名声和地位开玩笑,她说:“两条生命啊,眼睁睁地看着生命在眼前消失而不试一试,那叫什么医生!”责任和勇气引领她走上手术台,而胆大心细的她最终带着患者成功闯过“鬼门关”。

“一把刀”变成“多把刀”

41岁时,叶惠方已是妇产科领域公认的“一把刀”。然而,她并没有独享这份盛誉,在事业如日中天时,她出乎人们意料坚决地把科主任的位子让了出来,让年轻人走上主刀位置。

面对一些人狐疑的眼光,她说:“始终保持‘一把刀’的称号,对个人是好事,但如果科室长期只有‘一把刀’,那就是一场灾难。只有把‘一把刀’变成‘多把刀’,科室的发展才有前途。”

她发现医生周美清和傅才英很有发展潜力,便通过私人关系,把他们分别送到山东医科大学和天津医学院免费学习,不给医院增加经济负担;她看到医生刘建立能独当一面,基础理论扎实,便让她挑头组建妇科内分泌实验室,还送她到上海英文脱产班进修,并为她想方设法解决所需的各种费用。看到一些香港同行手术做得出色,她便把国外亲戚送给她的外币凑足2000美金,送医生翁霞云去学习深造。怕翁霞云知道了有心理负担,细心的她便把钱交到机关,让院里以公费的名义交给霞云,供她在香港学习使用。

捐出毕生所有

叶老一生简朴,一生捐献。几十年来不停地给希望工程、慈善事业捐款捐物。2000年,84岁高龄的叶老坐着火车硬座到广州,把位于闹市之中时值数百万元的祖宅捐赠给当地学校;1995年她的老伴去世,她将组织上发的抚恤金加上积蓄,凑足1万元捐给了希望工程;1983年叶老的母亲病逝,她把母亲留下的1千多元,加上自己的3千元全部捐给了幼儿园。而这位声名显赫的大专家家里,被子里是旧棉絮,一张单人铁床锈迹斑斑,还是她的父亲开设诊所时使用的。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位百岁老人、著名的医学专家在捐出她的毕生所有之后,又留下遗嘱:将来去世后,还要把自己的遗体也捐献出来。叶惠方临终前一周开始不吃不喝,女儿给她在唇边点几滴水,她都会轻轻擦去,她这样做是为了给医学事业捐献出更纯净的遗体。

这位慈祥、心怀大爱的老人把自己的一生全部奉献给了祖国的医学事业,在她走过极富价值的一生后,留给后人无尽、宝贵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