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钢丝是一项难度很高的极限运动,掌握不好平衡或者稍不留神就要栽跟头。而医学界的大咖们也习惯把给老人看病称为“走钢丝”,是因为大多数老年人都是多病共存,治疗难度很大。所以,给老人看病更需要谨慎谨慎再谨慎!我们今天故事的主人公就是“走了一辈子钢丝”的老年医学的开拓者!
牟善初,今年100岁,曾任解放军总医院副院长,我国老年医学的奠基人,有人称赞他是会诊保健的“定海神针”,而他自己却说自己只是一名医生。时光稍纵即逝,这颗热爱医学的心却始终如一。
只为病人着想
随着日本侵华战争的全面爆发,牟善初来到了云南腾冲的抗战前线,成了一名军医。在服务前线时期,每日走访病情严重的村庄,他都对病人倾注自己全部的爱。有时候遇到年龄大一点的患者,他常常把患者当作自己的亲人,以对待家人的态度对待病人,把病人的事当成自己的事。
勇敢担起风险
1974年春天的一个晚上,刚刚来到解放军总院的牟善初接诊了一个特殊的病人,经过严谨的病情判断和分析后,他大胆决定对患者停用抗生素。牟善初深知抢救就是与时间赛跑,对所有人表示一切后果由他负责。
活到老学到老
牟善初70岁还在门诊看病,80岁还要每周查房,90岁还在批改论文。只要病人需要,他就去研究。他不仅自己翻译英文的医疗设备说明书,还每天听广播自学日语,简单的日语药品说明书看起来毫不费力。在牟善初家里,一切生活用品都非常简朴,最“奢侈”的就是满屋子的书。
牟善初的人生跨越了新旧两个时代,见证了中国社会百年的动荡变迁,也经历了风雨人生的坎坷考验。但他始终冲锋在治病救人一线,书写了医者仁心的大爱。受之激励的同时,也希望大家在春天里播下希望的种子,一起迎接成长的硕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