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肝胆胰外科手术的开展在我国仅有10年的历史,在全国才开展4000多例,而解放军总医院刘荣带领的团队从2011年开始,短短的6 年时间,已经做到上千例,不仅在国内独占鳌头,也成为国际首个机器人肝胆胰手术破千例的单中心。
刘荣:为手术而生
2月9日上午,解放军总医院肝胆外二科的手术室,一场机器人手术直播如期进行:手术台上,达芬奇机器人机械手臂伸缩自如、转动灵活,而主刀大夫坐在3米开外的遥控电脑前,打游戏一般地完成了一台复杂的腺十二指肠切除术。从切除胰头、部分胃、十二指肠、下段胆管及胆囊,到胰肠吻合、胆肠吻合、胃肠吻合,整个手术仅用3.5个小时。操作这台手术的就是解放军总医院肝胆外二科主任刘荣教授,这是他完成的第1000例肝胆胰机器人手术。
“他总在琢磨,时时有创新”
对于从医30余年的刘荣来说,这样骄人的成绩既源于他的厚积薄发,也是他勇于创新的结果。
1995年,刘荣初到解放军总医院时,除胆囊切除外的肝胆手术基本都是开腹手术,医生要在患者腹部切开一条长达20厘米~30厘米的切口,全程“浴血”奋战。而患者挨上这一刀后也往往元气大伤,需要躺上快一周才能正常活动。
当时在腔镜中心工作的刘荣利用有利条件,开始研究如何把腹腔镜技术运用于肝脏手术。没有谁可以请教,也没有可供学习的视频,他就自己琢磨,一遍遍地进行动物实验。终于,在2002年7月,他成功开展了第一例腔镜肝切除术。接受该微创手术的肝癌患者术后活了9年,最后是因为肠道出血去世。
当月,刘荣便开展了第二例腔镜肝切除术。这是一例颇具挑战性的手术:患者因肝脏肿瘤非常大,要做半肝切除,且要通过腹部穿刺孔取出,在当时的条件下已是技术难题。更为棘手的问题是,还有时间限制——要在20分钟内把半肝切除,因为手术需要先阻断肝门的总血管,一旦手术时间过长,肝脏就可能因血流阻断时间过长而出现严重肝功能损害。如何才能在不阻挡肝门血管的情况下,不慌不忙地手术呢?
在大量动物实验的基础上,刘荣找到了技术的突破点:“如果只阻断切除区域血管的血流,不触动保留肝组织的血管,不就可以避免正常肝组织的损伤了吗?”为此,要先进行需切除肝脏部分血管的游离阻断,不让其出血,之后再进行肝切除。按照这一新术式,刘荣从容顺利地完成了半肝切除。这是国内首例行局部阻断血管半肝切除的手术。之后,这一术式得以推广,成为腹腔镜肝胆外科手术的通用术式。
类似的技术创新,刘荣还探索出了许多,诸如腹腔镜下经肝断面顺行胆道镜技术、腹腔镜下经腹膜后入路胰腺切除技术、腹腔镜下经脾结肠韧带入路胰腺切除技术等。他也因此创下了多个肝胆胰腺领域的首例——成功实施了国际首例腹腔镜右三肝切除、首例后腹腔镜肝脏手术、首例单孔肝切除手术、首例腹腔镜复发性肝癌再切除等手术,并在国际上率先提出“腹腔镜解剖性肝切除理念”。他还撰写出版了国际首部腹腔镜肝切除手术学专著——《腹腔镜肝脏外科手术技巧与要点》,并且制定腹腔镜胰岛素瘤切除围手术期规范。
1999年,美国成功研发了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相比腹腔镜手术,达芬奇手术机器人拥有3D视野,具备灵活的操作手腕,使腔镜下精细的血管、肠道吻合等操作成为现实,而且能自动过滤人手的震颤,使手术更精确、出血量更少。作为国内腹腔镜微创外科的先行者,刘荣在机器人手术传入国内之初再次“抢占先机”。
2011年11月15日,刘荣开展了第一台机器人手术。此后,他便不遗余力地在科室开展各类机器人手术,从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术、肝脏切除术到胰体尾切除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等,他都勇于尝试,且练出了好身手。其中,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在腹部外科手术中属于程序最多、最为复杂的手术,一般的主刀大夫完成这样一个手术需要6个小时~7个小时,而刘荣通过技术改进,将手术时间缩短到3小时左右,并发症降低到5%以下。
在过去的2016年里,刘荣带领团队屡屡刷新机器人手术领域的纪录:12月份单月手术量达100例,突破世界纪录;全年手术量达570例,位居世界肝胆胰外科领域第一。其中,胰十二指肠机器人切除术就做了170多例。美国机器人协会主席Giulianotti在了解到刘荣团队的成绩后,他叹服道:“你们这一年就把我好几年的手术都做了!”
“他爱琢磨,时时有创新。包括手术入路、胰肠吻合等很多细节都有创新。如果我们3个月不看他做手术,就感觉有点跟不上他的节奏。” 肝胆外二科行政副主任赵知明感叹,“有的人是为了手术而生的,刘主任就是这样的人。”
也正是凭借着这种以临床为本、勇于创新的闯劲儿,刘荣开拓了肝胆胰外科微创体系,创办了解放军总医院以肝胆胰腺肿瘤外科为特色的肝胆外二科,并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中华科技医学奖一等奖等多项殊荣。
“圈内人都强大了,才能在国际上有话语权”
这些成绩和荣誉的背后,是刘荣超乎常人的付出。仅2016年一年,他就完成600多台手术,手术时间总共达2300多个小时。除去每周两个半天门诊和半天周会,在170多天的工作日里,刘荣平均每天手术已超过13小时,并且这些手术多为高难度、高风险的。最忙的时候,他一天做了16台手术,从头天早上8:00一直做到第二天早上8:00。在24小时的不眠不休后,他又接着出白天的门诊。
“即使你浑身是铁,能打几颗钉?只有把年轻人培养出来了,大家技术水平都提高了,科室的地位才能真正上去。”基于这种朴实的想法,刘荣在不断突破自我的同时,毫无保留地向年轻人传授技术。为此,他创立了一套人才培养模式。科室的年轻人到达一定的水平后,就可以跟着刘荣做手术,而且一跟就是两年。“这两年里,他们跟着我在手术室摸爬滚打,很多时候,我都是手把手地教。有的手术,我会让他们自己上,我则在旁边盯着,关键时候指点一下。两年后,我就把他们推出去,让他们独立去进行手术。”
这种严格的培养模式,迅速地壮大了人才队伍。从一个小组到一个团队再到一个病区,再到有自己的一个科室,刘荣只用短短的几年时间便带出了“精兵强将”。如今,他的团队共有19名医生,其中7个是带组医生,都能独立开展机器人手术。
在前不久召开的一次国际会议上,刘荣和助手赵国栋医生进行了一次机器人手术直播。印度外科协会主席Palanivelu c看了直播后,除了对刘荣的技术赞叹不已外,还特意提了句:“你的助手是世界最棒的。”说起这段小插曲,刘荣开怀大笑,也忍不住夸起自己的助手:“赵国栋医生才30多岁,但手术能力非常强,多次受到国内外专家的表扬。”
为了鼓励医生专注于本专业疑难病的治疗,刘荣在考核管理方面也有一套做法:不只是看手术量,还要看核心手术率,即在统计月手术量的时候,看本专业疑难手术做了多少台、机器人手术做了多少台。这样的考核机制像一条无形的鞭子,逼着大家不断学习和创新,也激发了整个科室的活力。2016年,科室的年手术量达1500多台,其中节假日手术近300台。作为2013年12月才新成立的科室,这样的成绩令全国同行刮目相看。
但刘荣不满足于“一枝独秀”,他说:“只有整个圈内的人都强大了,我们才能在国际上拥有更多的话语权。” 尽管临床工作繁忙,尽管科室管理和科研任务压身,但他对新技术推广、基层医务人员的培训热情始终没有削减。
作为《腹腔镜肝切除手术操作指南》、《腹腔镜肝切除专家共识与操作指南》的起草制定者,刘荣一直希望腹腔镜等微创技术能在全国各大医院遍地开花。为此,他带领科室连续主办了14届“北京微创外科论坛”,该论坛目前已成为腹腔镜外科领域最有影响力的会议之一;连续举办了30多期针对三甲医院副高以上医生的学习班,让众多业内同道受益。
有感于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刘荣对基层医生的培训尤为上心。然而,以往对于基层医生的技术培训受到时间、地域、经验等因素的限制,往往费力,且效果不甚理想。在互联网+医疗兴起后,刘荣开始琢磨通过“互联网+”的新技术打造基层医生的培训平台,以提升基层医生的诊疗水平。
2016年,他积极倡导搭建互联网医学教育平台——互联网世界医生培训平台eWDT。在此基础上,互联网外科学院成为互联网世界医师培训平台下首个互联网学院。学院联合了20家大型三甲医院150位知名专家,对千余家医疗机构的上万名基层外科医生进行免费培训。学院课程包括手术直播、课程直播、会议直播、经典手术视频、线上指导等内容。“通过一个简单的设备,外地基层医院的医生‘足不出户’就可以‘身临其境’地观摩到大医院权威医生的手术实况,还可以实时交流。”刘荣期望,用这种方式能够有效地促进优质医疗资源的下沉。
刘荣还将视野扩展到全球。2016年10月,刘荣带领自己的博士生赴印度德里参加国际腹腔镜胰腺切除技术专家共识会议,参与制定腹腔镜胰腺切除技术专家共识。他还带领团队利用国际网络直播方式,向国外同行展示一系列复杂肝胆胰外科手术。
“我们所做的事都基于患者利益”
在刘荣看来,不管是传统开腹手术,还是腹腔镜手术,抑或是机器人手术,三种手术方式不会相互取代,而是相辅相成,协同发展。“我们所有做的事情都是基于患者的利益。”这是刘荣常说的一句话。他强调,技术改进不能唯利是图,也不是为了要争第一例,最终目的是实现患者利益的最大化。
刘荣的博士生唐文博说,主任做手术总喜欢寻找“最短路径”。有一次,一个外院医生在做腹腔镜肾上腺肿瘤切除时,不小心伤到了胰腺,请刘荣主任去帮忙修补。这个手术是从后腰打孔进行腹腔镜操作,受此启发,他设计了从后腰打孔入路的腹腔镜胰腺切除术。”在这之前,腹腔镜胰腺切除术都是从腹部打孔进行,手术路径也较长,而且操作复杂,还容易伤及腹部的其他脏器,而从后腰入路则是“最短路径”,避免了腹腔镜手术的有些问题。
业界有专家因费用问题等质疑机器人手术开展有无必要,但刘荣认为,尽管机器人手术费用较高,但患者术后恢复更快,住院时间大为缩短,总体费用算下来并不比开腹手术贵多少,所以开展机器人手术能使患者受益。“传统开腹手术要半个月才能出院,而机器人手术后第二天就能下地,三四天就能出院。现在很多患者来了,点名要做机器人手术。”
因为做手术技术娴熟、速度快,刘荣被誉为“快刀手”,他却说:“手术速度不是我们追求的唯一目标,手术质量和安全才是一个外科医生最应该关心的问题。手术速度的提高,不应该以牺牲手术质量来实现,而是应该从小做起,思路清晰,没有无用动作,做好每一步。” 为了保证每一台手术都万无一失,患者的术前检查资料他都要仔细翻阅几遍,术前谈话也都亲力亲为。在刘荣眼中,每台手术都是一件艺术品,要追求细节上的完美。
刘荣这种对患者的高度负责和对技术的精益求精,与吴孟超院士、黄志强院士两位肝胆界学术泰斗的治学精神一脉相承。回顾自己的成长经历,刘荣不无感慨:“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比我更幸运,有幸师从肝胆外科界两位院士学习,没有他们的悉心教导,就没有我的今天。”
1990年,刘荣考入第二军医大学读研,师从吴孟超院士。两年时间就以优异成绩提前博士毕业的他,被引进到北京解放军总医院肝胆外科工作,成为黄志强院士麾下的一员。
让刘荣记忆深刻的是,虽然那时黄老已是古稀之年,却依然活跃在诊疗前线,总是天刚蒙蒙亮就赶到科里查看病人,到了深夜还在查文献、看片子。病房里,黄老耐心听患者的讲述,脸上总挂着让人暖心的微笑。要是冬天,他会把自己的手搓一搓、暖一暖,再给患者查体。
“病人到我们这里来,许多是最后一站了。我们一定要给予他们最满意的诊断和治疗。不然,他们受到伤害的不仅是病体,还有心灵。”恩师的教诲,刘荣铭记在心。
面对已经取得的成就,他说:“我只想踏踏实实地做一名外科医生,治病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