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科研?如何做好科研?解放军总医院外科临床部骨科主任唐佩福教授心中有自己的答案:科研就是对临床中点滴疑问的潜心钻研,就是孜孜不倦的执着追求,就是为解除患者病痛全身心的投入。
“科研是在点滴疑问中追根溯源、找寻答案”
突发灾难发生后,危重症创伤高发。作为国内著名战创伤骨科专家,唐佩福每次都第一个请缨奋战在灾情最重、患者病情最危急的救灾一线。
2008年汶川地震,唐佩福作为医疗突击队队长冲锋在前,带领10名队员强渡随时可能垮坝的堰塞湖,翻越阵阵塌方的绝壁,深入灾情最严重的震中——映秀镇,生死救援五昼夜,成功抢救及救治50多名地震伤危重伤员,其中包括一名被困时间长达102小时,生命垂危,而且无法后送治疗的重伤员。2013年雅安地震,他还冒着巨大风险成功为一名小腿仅有1/4皮肉相连,并且大量失血的年轻小伙完成保肢手术。每当有人提起那些惊心动魄的过往,唐佩福总是说:“作为一名人民军医,国家需要你到哪里,你必须到哪里,尽最大努力解除患者痛苦。”
即使是在最紧张的灾后救援中,唐佩福脑子里“立足临床疑问做科研”的这根弦也从未放松。在震后救援中,一位小女孩的特殊病情引起了他的注意。小姑娘困在废墟中37个小时后被成功救出,一侧下肢出现瘫痪症状,家人着急万分。但女孩受困时并未受到压迫。这是一个唐佩福以前从未遇到过的难题。他翻阅国内外大量文献,都没有找到可供参考的资料。通过详细的查体并结合临床经验,唐佩福初步判断,这可能是一种特殊类型的闭合性神经损伤,应尽快给予激素加神经营养药物进行治疗。果然,治疗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小女孩下肢慢慢恢复了知觉。
为什么没有受压迫也会出现严重的神经损伤?这种神经损伤在灾区绝非个例。唐佩福敏锐地意识到,明确损伤原因并找到治疗方案对于今后救灾、战伤救治将产生重大影响。他立即申请国家科技救灾课题,同时,深入灾区调研了上万名的地震伤员,找到的8000多个肢体损伤患者中,神经损伤患者有503人。通过对这些神经损伤伤员的深入研究,明确了其损伤原因及机制,并针对性提出该类神经损伤救治的分类、分级诊疗方案。他的研究成果引起了国际医学界的高度关注。
此外,他创新研发了多种神经损伤修复器材及技术,系列成果在后来的雅安地震等灾难救援中广泛应用,效果显著改善。
唐佩福说:“科研工作不是惊天动地,而是在工作的点滴疑问中追根溯源、找寻答案。”
“科研无捷径,就是瞄准一个目标持之以恒”
高荣誉背后是唐佩福团队多年的刻苦攻关。“说起来几句话,做起来几十年。”唐佩福说,“回答临床问题,就必须得做研究。科学研究没有捷径可走,就是瞄准一个目标持之以恒。”
老年人髋部骨折高发,传统手术方法并发症发生率高,疗效差。在一次术后随访过程中,唐佩福整理一名患者的术后X线片时发现,患者出现了退钉、骨折移位并发症。通过进一步查阅患者资料,他发现很多患者都有类似情况。通过长期的系统分析、实验及生物力学与病例回顾研究,唐佩福发现,髋部骨折愈合过程中存在一种独特的二次接触稳定机制,“二次接触”能重建髋部特有三角形力学结构的内侧边,从而获得力学传导的重要支撑,因而,重建内侧支撑结构是髋部骨折治疗的核心要点。
为了找到能够重建髋部内侧支撑性的办法,那段时间,唐佩福连做梦都在琢磨。直到有一天半夜,他从梦中醒来,迷迷糊糊走到书房把在梦里出现的钉子形状画在图纸上。这张草图有着特殊意义。他据此研发出能重建内侧稳定性的新型股骨近端髓内钉,并创新了微创治疗术式,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及产品注册证,新型内固定及术式,具有微创、固定强度足等优点,患者能早下地,有效降低了卧床等相关并发症!
复杂骨盆髋臼骨折的治疗一直是战创伤骨科救治的重点与难点,致残率非常高。为早日攻克这个难题,唐佩福总结前辈治疗经验、组织多学科学术研讨,紧跟国际研究前沿,查看数以千计典型病例。最终通过应用国际前沿的影像处理与三维建模技术,建立了三维空间中精确评估骨骼表面特征、髓腔通道等解剖参数的方法,构建了国人骨盆、髋臼、股骨等骨骼表面解剖数据库。
在此基础上,他研发出两代三款八型髋臼解剖锁定钢板,获得了2项产品注册证,在临床和军队广泛使用。新型固定式及创新术式不但解决了传统手术切口长、损伤大、失血量多的问题,还极大提高了复位准确率,患者恢复更快!
“技术创新突破最大的价值就是在临床用得上”
作为全军最大综合医院骨科专科的学科带头人和国内著名战创伤骨科专家,唐佩福带领团队瞄准世界医学发展前沿,围绕战创伤骨折救治关键技术和难点进行科研攻关,多项创新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技术创新突破最大的价值就是在临床上用得上,让患者能够真正从中获益。”唐佩福说,这是科研的原动力,也是科研的终极目标。
战创伤患者因合并多发伤、复合伤及手术打击等风险因素,静脉血栓栓塞(VTE)发病率高达27%~58%。10年前,一位患者因左侧股骨颈骨折入院,手术过程中突发血压血氧降低、生命体征消失。血管造影检查发现双侧肺动脉栓塞,医生全力抢救仍未能留住患者的生命。
唐佩福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决定针对当时对创伤后VTE的发病特征认识不足、缺乏创伤后血栓发生的筛查、快速检诊流程及规范化损伤控制方案等一系列难题展开研究。他组织开展了纳入全国26个省市80多家医院的中国创伤骨科静脉血栓栓塞症流行病学调查,首次提出使用动态D-二聚体监测预测围手术期DVT发生风险,实现了创伤患者血栓疾病的“早诊断、早干预”,有效降低了创伤患者致死性血栓事件的发生率,提高了创伤患者的生存率和生存质量。
感染性骨缺损是最常见的战创伤之一。传统方法治疗周期长、失败率高,许多伤员最终不得不面临截肢的结局。针对这块“硬骨头”,唐佩福带领课题组骨干展开大规模的临床调研及实验研究,最终发现骨外露、枪弹异物存留、广泛骨坏死是制约感染性骨缺损修复效果的关键所在。
基于此,唐佩福带领团队研发出多种适用于微创截骨—牵张成骨的手术器械并创新了手术方式,获得了发明专利,新型器械的研发与技术创新为众多战创伤患者带来了康复的希望,使得严重战创伤—感染—骨缺损患者的功能恢复得以实现。相对于传统技术,该技术可使患者骨折愈合时间缩短约一半,平均骨缺损修复长度达9厘米,最长骨缺损修复达到25厘米。这一系列成果在创伤领域国际知名期刊Injury上,发表SCI论文8篇,并被骨科领域顶级杂志JBJS评为年度创新技术之一。
“拥有一支精干团结的人才队伍才是快速发展之道”
获得2016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后,唐佩福还是一如既往的忙碌。家人要找他很容易,只要不出差,不是在办公室,就是在手术室。“科研难题是做不完的。”唐佩福说,现在中国社会跑步进入了老年社会,老年脆性骨折、骨质疏松导致骨折高发,如何有效治疗;智能骨科时代,如何利用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进一步提高骨科精准治疗水平,一个个问号等待拉直。路艰且长,需要更加努力。这也是解放军总医院骨科传承奋进的传统。
“严重战创伤肢体损伤修复与功能重建一直是解放军总医院骨科发展的重点方向,早在20多年前就已开始相关研究。”唐佩福说,自己获奖只是科室数十年间传承奋进间的一朵小浪花。个人取得的点滴成绩离不开科室老前辈的前期奠基性工作,离不开科室同仁和合作伙伴的鼎力支持。
在科室里,唐佩福总是时时强调:大家脑子里要绷紧创新这根弦,“无创新、不发展”。大家要有“狼的精神”——团队精神。“拥有一支精干团结的人才队伍才是快速发展之道。”
唐佩福在科研团队建设和人才培养上倾注了大量心血。他常说:“每一个学生都是一颗树苗,培养好了将来都是栋梁。”对此,唐佩福的第一个研究生、骨科医生张里程感受至深。他的第一篇论文老师审回后,页面“一片红”,密密麻麻全是修改的批注。张里程说,从最基本的问病史、查体、手术带教,到科研方向选择,从学术汇报的PPT制作,到国家科研基金的申请,导师都悉心指导、一丝不苟。
唐佩福好钻研的劲头也在影响身边更多人。“主任总是推着你往前走。”骨科总护士长高远还记得,唐佩福开始跟她提“护理也要搞科研”,自己还不以为然。但架不住唐佩福常常过问,最后只好硬着头皮琢磨课题。在唐主任的指点和帮助下,针对上臂骨折患者打上石膏后常有上肢固定不稳的问题,研发了新型吊带,深受患者好评。
在唐佩福的潜移默化下,年轻人的临床和科研能力见长,科室临床救治和科研创新能力持续提升。仅2017年一年,科室申请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0项,还牵头获得了全军重大项目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项,获得各类科研经费支持4000多万元,在全院名列前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