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朋友,您是否能确定病症?
我能确定病症
全部常见病(此处仅为示意)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请输入关键字
确定
“我与病人是生死之交” ——骨科泰斗卢世璧的传奇医路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李苑 金振娅 时间:2019-05-27
 

【光明访名家】

卢世璧院士的从医之路,十分传奇。

他感受过西南边境战事的创伤,参与过铁路建设一线的抢救,经历过4次大地震的惊险。他是科学家,从实验室走到病床边,将医学研究转化为临床治疗;他是医生,以病人的诉求,作为科研的方向。这些波澜起伏的经历,全都成为他一生传奇医路的注脚。

5月10日,89岁的卢世璧退休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举行了隆重的仪式,他笑吟吟地来了,戴着助听器,拄着拐杖,声如洪钟:“今天虽然退休了,但我几十年来积累的经验和教训不会过时,我还会继续尽我的绵薄之力,为我一生热爱的医学事业,为我一生热爱的总医院,继续发挥我的余热。”

诚如所言,卢世璧把一生都献给了中国的医学事业。他是我国骨科泰斗、中国工程院院士,也是把病人视为生死之交的医生。

1930年,卢世璧出生在一个医学世家。他的父亲卢永春,是我国结核病学先驱。父亲以救死扶伤为己任,在北京西山开设平民疗养院,为贫苦百姓低价看病、免费义诊。在卢世璧的记忆中,父亲没有一个除夕是在家中过的。

抗战时期,国家危难,卢永春时常讲起岳飞的故事,还手书“身只此身要珍重留为家国用,学需便学莫等闲白了少年头”,挂在墙上。如此家风,指引着卢世璧和两个哥哥,走上了医学报国之路。

卢世璧的医学生涯,几乎与新中国同步而行。1948年,19岁的他进入清华大学生物系预科班,一年后以救护中队成员身份,参加了开国大典。爱国之情,心潮澎湃。一个满怀报国之心的学子,自此踏上了发奋图强、披荆斩棘的医学道路。

1951年,卢世璧考入中国协和医学院医疗系,毕业后任中国协和医学院外科住院医师。1958年调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成为一名骨科医生,师从骨科主任陈景云教授。

世事多艰。1960年,苏联突然撤走在中国的所有专家,并带走了图纸和资料。同时,西方发达国家对华封锁资料。四顾茫然时,曾留学英国的陈景云主任,给卢世璧指出方向:去攻克人工关节的研究,填补我国医学空白。

“我并不是自觉走上研究型医师道路的。搞科研的主要方向,都来自陈景云主任的指引。”卢世璧回忆,就这样,他从病床前,走进了实验室,把“十二小时临床医疗”以外的时间,投入科研中。

当时,全世界约有一半中老年人患有关节病,而我国因腿疼丧失劳动力的人难计其数。因受技术封锁制约,资料奇缺,我国人工关节研究水平整体落后国外40年,卢世璧只能自己摸索。

人们常羡慕行业补白的成就,却很难体会初创的艰辛。10遍、20遍……卢世璧和同事王继芳对照着影印的外国杂志,试着用木头刻出人工关节模型。找人画工业设计图、选金属材料、赴宝鸡深山寻找金属钛……卢世璧紧盯每个环节。

有了人工关节,还要保证它插入骨髓不能松动。这时候,骨水泥的使用成为关键,一旦操作不当,就会引发肺栓塞。“人工关节置换术”是20世纪世界性的骨科难题,美国早期骨水泥临床应用就出现过死亡病例。经过无数次试验,1979年,卢世璧成功研制固定人工关节的TJ骨水泥,填补了国内空白,使人工关节置换手术得以广泛推广,业内称他为“中国人工关节的奠基人之一”。

枪弹等火器造成的神经大范围损伤,是新中国骨科学界另一项重大难题。20世纪60年代初,卢世璧和同事朱盛修等,在国内率先开展自体神经移植,修复受损神经。十几年后,被国际医学界称为“世界断肢再植之父”的骨科专家陈中伟访美归来,卢世璧追问他国际骨科界的最新动态,陈中伟讲到周围神经“电缆式缝合”时,卢世璧笑了。这种手术在国内已成功了几十例,第一例操刀人就是他。

from clipboa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