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朋友,您是否能确定病症?
我能确定病症
全部常见病(此处仅为示意)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请输入关键字
确定
“红菊”战疫映初心——记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急诊科护士长肖红菊
来源:新华网 作者:鲍志伟 罗国金 洪建国 时间:2020-03-09
 

“安全第一,首先我要确保她们防护到位,培训是必修课,了解护士的内心所想也是我要做的。”说话时,她语气平和而坚定。

初见肖红菊,口罩上方,她的双眼布满血丝。

发热门诊筛查出第一例新冠肺炎病例以来,她一直坚守岗位,已连续奋战40多天。

是什么使她面对危险不畏惧、对工作如此负责?是什么支撑她在压力大、风险高、条件艰苦的发热门诊一干就是17年?

肖红菊平缓的语调满含深情:“我已经和这个集体深深融合在一起。”

“零感染是底线,我们一定要守住”

在北京五棵松桥东南角,与雄伟现代的门诊、住院大楼相比,非典肆虐时临时修建的急诊科发热门诊板房却显得十分“低调”,让慕名而来的患者有种陌生感。

2003年肖红菊临危受命,被“加强”到发热门诊,本想只干一阵子的她,一干就是17年。

面对凶险的新冠病毒,为了给医院把牢第一道关卡,守好首都的“防疫大门”,肖红菊把岗位当战位,执著坚守,精细防控。

1月21日,一位61岁患者在晚上9点被检测出新冠病毒弱阳性后,肖红菊率领护士昼夜值守,直到患者被安全转诊到定点收治机构。同时,她们抓紧对与患者有密切接触的所有人员采取了消毒、隔离和严密观察,不放过任何一点“蛛丝马迹”。有非典防控经验的肖红菊说,只有这样,才能更有效地防止交叉感染。

发热门诊是医院疫情防控的第一道关口。经历过抗击非典和埃博拉疫情的肖红菊,反复告诫护士零感染是底线,一定要守住,必须加强自身防护,严格规范穿脱口罩、隔离衣、护目镜等防护用品。为了确保环境安全,肖红菊查阅资料、咨询专家,确定各类物品及空气、物体表面、地面的消毒方法和频次,制定表单,逐一落实。每天定时对门诊留观区、重症区及诊疗区洗消杀,加强通风换气,确保医护人员零感染。

针对门诊保洁员、外送员、保安员等特殊人群,肖红菊建议在岗前培训和考核的基础上增加监督环节,发热门诊各区域各班次设防护监督员,固定人员监督,并发动大家互相监督,安排双班上下,多种措施让科学防护形成自觉行为,确保万无一失。

考虑节后“返京潮”可能带来的就诊压力,在上级大力支持下,发热门诊改扩建工程启动,在科主任带领下,肖红菊和同事天天铆在满是尘土的工地上,查漏补缺,严抓质量。

新发热门诊启用后,肖红菊和同事紧前落实救护方案,一旦患者高峰期来到,立即加快分流速度、高效集约救治,最大限度快查、快筛,确保零感染。

肖红菊说,近几年来,急诊科立足临床,不断优化患者就诊流程,通过研究建立发热门诊患者标准化就诊流程,创新开展传染病早识别研究,建立传染病早识别评分,制作传染病管理信息化系统,一系列举措实现了传染病早识别,平均缩短患者滞留时间12分钟。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第一医学中心急诊科接诊发热患者7000多人次,始终保持零感染。

“只要对病人有好处,我们就努力做好”

一个人有什么样的信念,就会有什么样的奋斗史;一个人只有温暖了别人,自己的世界才会更加精彩。这是肖红菊对职业的认知“密码”。

奉献是军人本色,白衣战士在救死扶伤中不断诠释奉献的意义。

去年腊月二十九的晚上,一个医学观察的重症病人突发病情变化,出现喘憋、氧饱和度急剧下降,发热门诊的空气顿时紧张起来。肖红菊迅速做好防护冲进病房,凭借多年的护理经验,忙而不乱,当即为病人进行了紧急气管插管。经抢救,她们又一次把病人从死神手中夺了回来。

医护人员插管被感染的风险极高,但肖红菊没有丝毫犹豫。她常说:“选择了救死扶伤这个职业,就要努力付出,只要对病人有好处,我们就努力做好。”

一个从山东转来的病人,重症破伤风,给予气管插管、镇静、抗炎支持一系列治疗。患者神志清醒,频繁的强直抽搐让他痛苦不堪,完全的镇静又会增加并发症风险。由于肌肉不协调,患者咳痰困难,轻微的刺激就可能引起长时间的肌肉强直抽搐,吸痰的操作更让患者害怕。治疗矛盾重重,护理难度极大。由于病情危重和对疾病的恐惧,患者家属几次要放弃治疗。肖红菊一边安排好患者的治疗和护理,吸痰,翻身,抽血,输液尽可能动作轻柔不引起患者抽搐,认真观察病情尽可能减少镇静剂的使用,一边反复给病人和家属做思想工作,鼓励他们只要好好配合,就一定能战胜疾病。经过一个多月的精心治疗,患者渡过了一个个难关,顺利拔管康复。出院那天,患者和家人激动得泪流满面。

17年来,肖红菊的救人故事很多。每次,当一个个康复病人前来向她致谢时,她都会觉得自己的职业是如此有意义。

17年来,在发热门诊工作,她抢救、护理过多少患者没统计过,但她一直践行“患者需要我、岗位需要我”的理念,用真心真情为患者服务。

“绝不能因为工作有风险,就选择当逃兵”

发热门诊工作风险高、强度大,但护士离职率却很低。

17年来,肖红菊以真情实感融化了数以万计患者的心扉,以科学带教、严格要求来感化、带出了一个团结向上的护理团队。

自从2003年非典至今,人们大都谈“疫”色变,更是对发热门诊充满恐惧。

发热门诊究竟能不能呆?肖红菊用亲身行动给予了回答。

2008年,已在发热门诊工作5年之久的肖红菊怀孕了,好多人劝她:趁机会调动一下,肖红菊摇了摇头。

2009年4月,女儿顺利降临,好心的同事再次劝她:为了孩子的安全,挪个窝吧,肖红菊还是摇头。她爱这个岗位,更舍不得离开一个个亲如姐妹的护士。

对专业的自信而非盲目情感用事。

她说:“我是发热门诊第一位怀孕的护士,如果我带头先走了,其他护士也会接着走。绝不能因为工作有风险,就选择当逃兵。我要用实际行动告诉大家,发热门诊不仅是安全的,而且是干事创业的好平台。”

为强化发热门诊“含金量”,她与每名护士共同谋划职业规划,确定人生发展目标,让她们带着希望干工作。同时,给她们提供学习和锻炼机会,尽可能多地推荐她们到院机关和科室当小教员,这样既锻炼了口才,还发现和培养了人才。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

肖红菊对护士的关心和严格的带教,赢得了发热门诊十多名护士的真诚回报。她们干起工作来从不含糊,也从不患得患失,人人是业务能手、个个能“单飞”,发热门诊的护理团队成为一个和谐向上、能打硬仗的战斗集体。

护士田琳按合同今年1月底聘用期满,她5岁的孩子远在太原老家,老公又在天津一家医院上班。刚好,春节前她原计划回老家陪孩子。疫情发生,发热门诊又成主战场。看到姐妹们在微信朋友圈个个争当“最美逆行者”的战斗动态,她立即给护士长电话请战,并在当天赶回北京,返回岗位,“战斗”至今。

护士宋玥,老公转业回湖南她不得不同行,她哭得像个泪人,走时难舍难分。宋玥凭着在总医院当过小教员的功底,登台演讲不怯场、有思路,很快找到了理想工作。

护士李莉,为照顾孩子上学而重新应聘到离家近的一家医院,她一开始很不适应,非常苦恼。肖红菊开导她:自己认为正确的就坚持,当一个有影响力的人。重燃自信火焰的李莉,在技能比武竞赛中连获三项冠军,当场就被该院护理部“挖”走,当年还报考了硕士研究生。

……

一路辛勤付出,一路精彩相伴:总医院第二届“十佳青年”,优秀护士长、优秀共产党员,个人三等功,每一个荣誉的背后都闪现着一段动人的故事,肖红菊一直都很低调,但心系病患的初心从未曾改变。

“为什么我的眼中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个集体爱得深沉。”肖红菊说:一个人的能力有大小,但只要心无旁骛去工作,把每件事做到极致,即便再普通的岗位,也会干得出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