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朋友,您是否能确定病症?
我能确定病症
全部常见病(此处仅为示意)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请输入关键字
确定
为生命出征——解放军总医院第二医学中心赴武汉5位专家群体素描
来源:新华网 作者:刘宏 罗国金 时间:2020-03-13
 

号令如山风雷动,白衣战士勇向前。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解放军总医院闻令而动,听令景从,充分发挥专家技术优势,首战“用强兵、出重拳”,派出专家医疗队,奔赴武汉抗“疫”前线。这其中就有第二医学中心的5位专家。

叶平,老年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专业技术三级,总医院首批研究型人才,国内血脂及动脉粥样硬化研究领域专家。

叶平,有着江浙女子的清秀温婉和军人的雷厉风行。2月9号上午她接到通知加入专家医疗队驰援武汉时,距离出发只有3个小时!叶平马上开始收拾行李,她的爱人一边往行李箱里放她常用的药物一边叮嘱她:“记得按时吃药,你睡眠不好,血压高,得注意休息”。他们的独子早已成家,叶平走后只有爱人一人在家,临行前她撂下一句“你管好自己,我就放心了”就匆匆出了家门。

专家组到达武汉后,迅速对中部战区总医院及汉口院区全部在院的感染新冠病毒的重症患者进行了会诊和排查,并根据各自的专业特长给出指导意见。叶平强调,对危重患者的治疗必须系统化和标准化,针对老年人患新冠病毒感染性疾病的特点,除了治疗新冠肺炎,还要对老年基础内科病诊治和临床用药进行严格把关,最大限度地保持患者的病情平稳,最大限度地降低病亡率。

一次会诊,叶平发现一名患者心衰定量标志物——血BNP水平非常高。凭借丰富的老年病治疗经验,她及时指导修订了治疗方案,患者病情明显好转。

武汉每一天的疫情通报都牵动着第二医学中心各位老年病专家的心。作为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和老年医学重点学科所在单位,中心诊治经验丰富的老年病专家团队时刻关注着疫情发展,讨论并交流着各自专业的见解。

2月11日,老年肾脏病科主任程庆砾在科室微信群里转发了一篇文章《最新病例研究:除了肺,肾脏可能也是新冠病毒主要攻击靶点》,他判断如果数据确切,肾内科医务人员该奔赴抗疫一线了!他还晒出了一张照片,一个行李箱、一套迷彩服和一双作战靴,他做好了随时出征的准备。

一周之后的深夜,程庆砾、张熙和张智健3位专家驰援武汉!

程庆砾,老年肾脏病科主任医师、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肾脏病学组组长、全军血液净化专业专家,擅长各种肾脏疾病的临床、病理诊断及治疗,尤其是老年急性肾损伤、慢性肾脏病和缺血性疾病的诊治。

程庆砾在武汉出生,直到6岁才随父母离开。看到故乡遭受的苦难,心里非常难受,特别期待为家乡父老贡献自己的力量,如今终于有机会了!

到达武汉后,他作为前方专家组成员参加各类会诊,仅在中部战区总医院就会诊患者160余人,危重症患者50余人。他还直接参与感染科ICU工作,主动要求做主诊医师,带领2组医生管理危重患者,日夜坚守在最困难的地方。大家发现程庆砾每次进监护室待的时间都很长,怕他体力消耗过大,其他医护人员经常催他早点离开“红区”休息。其实他们都不知道,程庆砾肩周炎很严重,每穿脱一次防护服就要经历一场疼痛。在监护室多做一些工作,仿佛能让他忘记疼痛!

在他们的努力下,ICU内9位危重患者在全部进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和精细调整药物治疗后,病情平稳。一位患者成功拔管,两位患者可以脱机训练了。

1月24日,第二医学中心主任李天志和政委李星杰的手机上同时收到一条短信:“武汉前线的战友们在连续奋战的状态下会很疲劳,且有易感风险,保障他们可持续性、良好的工作状态十分必要,是否有管理睡眠的保障需求?我一直在关注、分析、待命!”发短信的是老年神经内科主任医师张熙。

张熙是军事睡眠医学专家,开辟了我军极端环境睡眠卫生保障与增强战训效能关键技术的研究,首次制定了《特殊环境官兵睡眠卫生保障指南》。

张熙从事神经内科研究多年,疫情发生以来,他一直关注着前方战友的心理状态和睡眠问题。到达武汉后,他一边参与专家会诊工作,一边为一线医护人员开展睡眠卫生保障,实时在线提供提高睡眠质量的训练指导,近九成被指导人员表示睡眠质量得到了改善。

1978年出生的张智健,是第二医学中心出征的专家队伍里最年轻的一位。他是老年呼吸内科副主任,机械通气领域专家,尤其擅长救治肺部感染和呼吸危重症。接到驰援命令,他对爱人说:“从军十几年,这次能去抗“疫”前线也算我没白穿这身军装”。

2月19日抵达武汉后,张智健一头扎进了重症监护室。第二天凌晨,他就完成了火神山医院第一例气管镜检查和肺泡灌洗。患者气道打开时,飞沫会携带着病毒喷涌而出,近身的医护人员感染风险极大增加。张智健回想当时的情况时表示病人情况危急,来不及多想,而且他带上正压头套,做好了自身防护。

张智健戴着近视眼镜,外面是护目镜,再外面是正压头套的面罩,三层叠加下视野受限,厚厚的防护服让动作受限,他凭借着扎实的功底,手持纤维支气管镜,缓缓进、稳稳出,随着大量痰液被吸出,患者血氧饱和度立即回升,抢救间的人都冲他竖起了大拇指。目前他已经做了十余例高风险的经鼻气管插管及气管镜下吸痰。

为了方便指导救治,他建了一个微信工作群。得知解放军总医院的呼吸科专家建群了,群里一下子涌进来十几个人,他们给这个群起了个响亮的名字“张智健天团”。在群里向他请教问题,汇报工作,交流探讨。这个“团长”24小时在线,无论深夜还是凌晨。脱下防护服,他走上讲台,讲解机械通气相关知识,累计培训200余人次,为前方留下一支技术扎实的医疗队。

每天晚上,张智健要确认过夜班医生传给他的患者监护仪和呼吸机参数才肯休息。有一次,他发现有个患者的呼出潮气量与白天有变化,根据临床经验他判断呼吸机有漏气,便要求夜班医生立即查看。夜班医生检查了呼吸机没有发现问题,“肯定不对!”他从床上爬起来赶到重症监护室亲自检查,最后发现是积水瓶处没有拧紧,出现了漏气,“好险啊!”夜班医生说,要不是发现及时,这个患者生命就有危险了!夜班医生不知道,这是当天张智健第五次进入重症监护室。

疫情还牵动着第二医学中心另外一位专家的目光。他在思考,能不能从别的角度来突破,比如不研究病毒本身,而研究它对人体的影响,从农历春节到现在,他和团队一直在做这方面的相关研究。

他就是老年血液病科主任医师卢学春。他从事临床血液病学二十余年,擅长诊治难治性造血衰竭性疾病及疑难血液肿瘤、实体瘤,在国际上率先报道三种创新疗法。从2000年开始研究生物信息学和大数据,他希望借助科技的力量,找到一种启动人体抵御机制的药物,帮助重症患者恢复健康。

3月2日,接到赴武汉开展科研攻关的命令,他立即动身前往,成为第二医学中心奔赴前线抗疫的第5位专家。

专家在武汉前线的一举一动,让解放军总医院党委领导和第二医学中心党委时刻牵挂。第二医学中心主任李天志和政委李星杰多次打电话转达解放军总医院院长任国荃和政委徐宝龙的慰问与叮嘱:要牢记安全第一,分分秒秒不可大意;要牢记医者使命、专家重任和军人职责,打胜仗,零感染!中心党委和科室多次到驰援武汉的专家家中走访慰问,并指派专人负责联系家属,随时解决专家们的后顾之忧。

疫情尚未结束,战士勇往直前。5位为生命出征的勇士,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人民军医、白衣战士的铮铮诺言:赴荆楚,救危难,不破疫魔终不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