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军队前方专家组成员之一,2月18日我抵达武汉,主要工作是参与指导武汉中部战区总医院ICU的抢救工作。”刚刚从ICU病房里出来,解放军总医院第二医学中心老年呼吸科副主任张智健利用午休时间与记者进行了一次“视频连线”。
插管、拔管、吸痰,这些工作被称为是给新冠肺炎疫情的危重症患者做生命线上的“抢救”,由于要正脸贴近危重症病人的口鼻,迅速打开气道的同时,大量的病毒飞沫释放出来,从而直接会沾染到操作者的身上或者面部,从事这项工作的人也被称为是“离危险最近的白衣战士”。
“后来我才知道,火神山医院的第一例气管镜手术是由我来操作的。说实话,我没有犹豫,也没有害怕。” 抱着对职业的科学探索精神,张智健主动请缨,完成了火神山医院的第一例气管插管危重症患者的气管镜操作。
连线中,记者了解到,一次一位插管危重症病人口鼻腔大量出血,血流误吸进入到了肺部,气道里充满了血性分泌物,导致呼吸机频繁高压报警,患者脉氧饱和度急剧下降,随时可能窒息死亡。此时的张智健,毫不犹豫地在最短的时间内戴上正压头罩,当机立断对病人进行气管镜下吸引,在几分钟的操作后,病人气道内大量血性分泌物被吸出,很快病人的脉氧饱和度恢复了正常。
“虽然感染的风险比较高,但是当病人有病情需要的时候,我们必须勇敢站出来,总得有人去干这活。” 这项被称作是与“死神”赛跑同时又是超能“白衣战士”的工作,往往需要三级防护,即在防护服的外面需要再加上一层隔离衣,戴正压头罩,视野往往看不太清。但即使这样,张智健也毫不退缩,主动请缨承担了这项高风险的工作。
每天进ICU病房2-3次,从早上八点,到晚上出病房,张智健一天下来要做数次这样高风险的手术操作。在他来武汉后,和带队的两组医生成立了一个微信群,晚上一旦有病人突发状况时,张智健随时通过微信来指导医生处理病人的病情,而这个微信群如今也被他的同事们改名为“张智健主任天团”。
在张智健看来,ICU病房就是自己的主战场。“一个晚上,我刚从病房回到酒店住处路上收到一线医生发来的一张病人呼吸机参数的图片。当时我一看到图片,就感觉这个病人这个情况与正常不同,就在检查过程中,病人的氧饱和度开始迅速下降。正常回病房路程是十分钟,当时我想都没想,三分钟就赶回病房,以最快的速度穿上隔离防护服,进去以后逐一排查,终于发现呼吸机管路一个隐蔽的位置漏气了,当我及时排除完漏气故障后,病人氧饱和度很快恢复正常。说实话当时还是挺惊险的,要是去晚几分钟,这个病人可能就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张智健回忆到。
作为一个70后,张智健在专家组成员里算是较为年轻的医生。亲身经历了许多病人从死亡线上被拉回、恢复健康,他希望早点见到疫情结束那一天。
“到那天,我希望和所有在武汉抗‘疫’一线的同事们,无论是军队还是地方的,一起来一张全家福,而照片就叫做‘2020年武汉新冠战‘疫’胜利大会师’。”张智健笑着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