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门虎女 信仰如铁
追思有突出贡献的归国定居专家、"党的女儿"冯理达
人物小传
冯理达(1925年11月—2008年2月),全国全军知名免疫学专家,安徽巢湖人,解放军总医院第六医学中心(原海军总医院副院长)主任医师。1947年参加工作,1975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是著名爱国将领冯玉祥和新中国第一任卫生部部长李德全的长女,曾任全国政协第八届常委和第七、第九、第十届委员,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常务理事。组建了新中国第一个消毒研究室和我军第一个免疫学研究中心,被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有突出贡献的早期归国定居专家”荣誉称号。2008年7月,中组部等六部门联合作出《关于开展向冯理达同志学习活动的决定》,并追授其“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和“白求恩奖章”。
信仰是人的精神支柱,也是人的前进灯塔。人生有了信仰,生命之树才会常青。
2008年2月8日,冯理达老人溘然长逝。临终前,老人嘱咐儿子代她交上1万元党费。交完党费,她的工资卡里仅剩下85.46元。
这是著名爱国将领冯玉祥将军的女儿、原海军总医院副院长冯理达事迹陈列馆里一个催人泪下的镜头。
在今年纪念“五四”爱国运动100周年系列活动中,第六医学中心青年医务人员走进冯理达事迹陈列馆,进一步领略这位老人爱党、爱国、爱军、爱民的感人一生。
历经风雨坎坷,是什么让她“永远跟党走”的信念始终如一?
“追求共产党是我生命的全部,能为党工作是我最大的幸福!”
“我对中国共产党从了解到热爱,再到执著追随,历经风雨不改志。” 这是冯理达老人生前常说的话。
她亲眼目睹和见证了父亲所经历的许多重大历史事件。从父母爱国的言传身教中,从父亲主张基督教救国到“三民主义”救国的坎坷经历和深刻反思中,她逐步加深了对中国共产党的认识和了解,心中播下了爱党、信党、跟党走的火种。
1949年,党和政府将冯理达和弟弟冯洪达送到苏联深造培养,攻读免疫学,成为新中国首批留学生。刚到苏联,冯理达就向时任驻苏大使的王稼祥提出了入党要求,并向中国留学生党支部递交了第一份入党申请书。
1951年,冯理达从苏联回国探亲,再次向中组部领导提出入党要求。1955年开始,她每年都主动向组织递交自我鉴定,直到生病住院前,她上交了一生中最后一份思想汇报。
“文革”期间,母亲李德全被作为走资派受到批斗,冯理达也被污蔑为“美苏双料特务”,一度被软禁。即便在最艰难、最曲折的日子里,她都没有动摇自己的信仰——坚信共产党,追随共产党。
“共产党是中华民族之希望,只要我活着就要加入党组织。”在1973年前后一年多的时间里,她先后5次向党组织递交入党申请书。
1975年12月23日,是冯理达终生铭记的日子,组织终于批准她加入中国共产党。听到消息,冯理达激动得流下了泪水。为了这一夙愿,她苦苦追求了26年。
有人问:年过半百,为什么入党痴心不改?冯理达袒露心声:“我亲身经历了两种社会制度,坚信只有共产党才能带领中国走向光明。当年,父亲为了追随共产党,与国民党彻底决裂;母亲在62岁高龄时加入了共产党;弟弟妹妹也先后成了共产党员。我们一家人都是党培养起来的,永远跟党走是我坚定的人生信仰。”
入党之后的冯理达没有放松对自己的要求,执著地学习党的理论。她生前阅读的《毛泽东选集》《邓小平文选》等书籍,夹满了用纸条做的书签,书中满是圈圈点点、各种标记,书页上写满了心得批注。她先后撰写了上百万字的政治学习笔记和体会文章,以及75本日记。
党的十七大召开后,82岁的冯理达不顾年迈病重,先后8次通读新党章。病重后,她坚持把新党章一笔一划抄完,才住进医院。
冯理达常说:“一个共产党员选择什么?追求什么?为党做什么?答案都在党章里。”她去世后,遗物中4个精致的木盒格外引人注目。里面是冯理达用毛笔小楷恭录的党的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党章》全文,长卷徐徐展开,足有百米,字字力透纸背,饱含深情。
她为党的事业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用毕生精力实现了“把一生献给党”的誓言。
面对人生多次重大抉择,是什么让她那颗矢志报国心从未动摇?
“我的根在中国,我的事业在中国!
时间回溯到1948年8月的一天晚上,夜幕降临,星光闪烁。冯玉祥和夫人李德全响应中国共产党的号召,准备参加新中国政治协商会议。临行前,他们让冯理达选择:回祖国还是留美国?作为长女的冯理达见证了父亲波澜壮阔、不屈不挠的一生,她毅然与父母一起,义无返顾地走向新中国。
1957年,为向苏联十月革命胜利40周年献礼,列宁格勒市政府宣布要在本市消除白喉病。30岁出头的中国女研究生冯理达主动承担了这项任务,她创造性地运用中西医结合的办法,用针灸、中药一举攻克了这个难题,使当年列宁格勒的白喉病发病率降到了零!冯理达成为苏联医学界的新闻人物。
1959年,在苏联留学的冯理达荣获免疫学副博士学位。此时,又一次回祖国还是留苏联的选择摆在了她的面前:苏联许多医学研究机构盛情挽留她,要专门为她建实验室,让她领衔搞研究。她说:“我是新中国派来的,我要回到新中国,用学到的知识报效我的祖国!”
学成归来的冯理达被分配到中国医学科学院流行病研究所,组建了新中国第一个消毒研究室。她先后29次作为中央和卫生部工作组负责人,带队奔赴浙江、湖北、湖南、广东等血吸虫病、流脑、霍乱、痢疾等重疫区一线,以及邢台地震中心区,冒着生命危险,挨家逐户送医送药,防病治病。即使“文革”期间受到冲击,也从未动摇冯理达的矢志报国之心。1973年3月,在周总理和邓颖超的关怀下,冯理达被调到海军总医院传染科工作,当上了一名普通住院医生。工作不对口,但她没有抱怨,拖地板、倒痰盂、清扫厕所抢着干,并以自己精湛的医术和热忱的服务赢得了患者和同事的信赖。
“文革”结束后,知识分子迎来了科学的春天。海军总医院成立免疫学研究中心,任命冯理达为主任。她一心扑在事业上,为了研究肝炎病人用药的治疗效果,如活血化瘀后血液流变情况,她用自己家中两个铝制饭盒,研制了第一个红细胞电泳仪,建起了我军第一个免疫学研究中心。“两只饭盒再创业”成为一段佳话。这一年她53岁!
冯理达始终将报效祖国作为她的毕生追求,把岗位作为倾力报国的平台。她带领两名同志白手起家,由一个房间的免疫室,建设发展为后来的“中国免疫学研究中心”,下设6个研究室,拥有世界先进仪器设备,获得了第一个全军科技进步奖,一项项科研成果不断涌现。
上世纪80、90年代,她率先开辟中国特色的免疫学学科,创立了免疫物理学、免疫康复学和部队免疫学等基础理论,主编学术专著8部,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防病治病新途径。
冯理达还受邀赴美国、日本、法国、德国、俄罗斯和瑞士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讲学,成为蜚声海内外的著名免疫学专家。一次,她应邀去美国进行学术交流。美国一家权威学术机构看到她的学术研究后,想高薪挽留。然而美方同行却发现,在她的论文背面有一行流畅的英语:My permanent address is China——“我的永久地址是中国!”
1991年,冯理达被国务院、中央军委表彰为“有突出贡献的早期归国定居专家”。
出身名门待遇优厚,是什么让她胸中只装着人民群众和部队官兵?
“我是党的女儿,
要一辈子为人民为部队服务!”
冯理达淡泊名利、生活俭朴,买的衣服都是二三十元钱一件的,平时吃用也极为简朴。一条棕色的毛裤大腿内侧被磨破了两个洞,她补了又补,一直穿了20年,直到去世前还穿在身上。
一位出身名门、家世显赫、待遇优厚的老干部,却对自己的生活近乎苛刻,那么冯理达把钱都花到哪里去了?她看到解放军某炮兵团战士们学习室的电脑还缺两台显示器,立刻拿出2000元;免疫中心工作人员小李患子宫肌瘤一时凑不足住院费用,她拿出3000元为其交齐,并资助小李的儿子上大学;80岁生日当天唯一的开支就是购买4000支圆珠笔,寄给西北的希望小学……冯理达热爱人民、奉献社会,把扶贫帮困作为人生最大的幸福,一生捐助社会和他人的钱物累计达300多万元。
“为战友服务就是我的职责。”
她登舰艇、下海岛,深入部队进行抗疲劳、抗严寒、抗饥饿等课题研究,为近10万名官兵和群众诊治疾病。
1974年冬天,科里收治了一名叫王志虎的飞行员,患有严重的痢疾,经常大小便失禁,弄得床上和房间里到处都是。冯理达主动要求负责这个病人。一天晚上11时,冯理达临走前到小王的房间看一眼,一股恶臭迎面扑来,病床上、地上都是粪便,病人身上也到处都是。冯理达二话不说,亲手帮他更换衣服和床上用品,打来热水,为病人擦拭干净,之后又给他清洗换下来的脏衣服直至深夜。
每当国有难、民遭灾,她更是冲锋在前,倾囊相助。1998年,长江、嫩江、松花江流域发生大洪水,她是全院捐款最多的;张北地震,她捐出了几乎所有的积蓄;抗击“非典”期间,她夜以继日、加班加点,收集整理出1200多万字的疫情资料,并自费2万多元复印成册……
宵衣旰食,夙夜在公。在她担任全国政协委员和常委的20年里,农民的田间地头、城区建筑工地、下岗工人家里……都留下了她的足迹。由她撰写的减免农业税、农村教育附加税、弱势群体基本医疗保障、关注农村留守儿童和农民工子女上学难等155项提案先后被采纳。
2008年2月8日,冯理达走完了她曲折而光辉的一生。
八十春秋一瞬间,岁月沧桑未等闲;少小即怀报国志,毕生几曾敢息肩。“亲爱的爸爸、妈妈,理达还是你们的理达,她会跟随你们所希望的道路,为了祖国和人民,献出自己的一切。”冯理达用一生的实际行动诠释了她爱国报国的崇高理想追求。
编辑手记
初心不改“孺子牛”
一个人有坚定信仰才有持久激情,一首歌蕴含民族力量才能千古传唱。
你来自哪里、为谁奉献、怎样奉献?这是冯理达一生坚持的“人生三问”。她知道洒满阳光的祖国大地似母亲温暖的胸膛,那宽阔的怀抱里有她幸福的记忆;她从1949年向党组织递交第一份入党申请,26年来年年申请入党,直到50岁加入中国共产党;她时刻把自己的人生价值与党和人民的事业相连,无论顺境逆境,为党尽忠、为国分忧、为民奔波的信念矢志不移。
“我属牛,愿做中国劳苦大众的‘牛’,为党的事业拉车不止!”冯理达初心不改、信仰如铁,在自己平凡的工作岗位上,树立起一座共产党人无愧于党、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的精神丰碑。她一生以“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奉献到老”的崇高品质,谱写了一曲共产党人的信仰之歌、奉献之歌,成为人民心中永远的“孺子牛”。
冯理达以坚如磐石般的信念、甘当“孺子牛”的精神,给了我们这样的启示:一滴水,只有融入大海,才能绽放粼粼波光;一个人,只有投身祖国和人民的时代伟业,方可拥有不朽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