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朋友,您是否能确定病症?
我能确定病症
全部常见病(此处仅为示意)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请输入关键字
确定
“开国元勋的健康卫士”牟善初:初心向善,至纯大医!
来源:301医院公众号 作者:卢晨 刘宏 鲍志伟 时间:2019-07-25

初心向善  至纯大医

追思我国著名心脏病学家、老年医学奠基人、解放军总医院原副院长牟善初

人物小传

牟善初(1917年9月-2017年8月),男,汉族,山东日照人。我国老年医学奠基人,著名内科学及老年医学专家,解放军总医院原副院长、主任医师,技术一级,文职特级,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36年9月考入济南齐鲁大学医学院,1951年1月入党。曾担任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医疗专家组组长,被誉为“开国元勋的健康卫士”,被中央保健委员会和国家人事部授予“中央保健杰出专家”,被中央保健委员会评为“中央保健终身荣誉顾问”。被原总后勤部评为“一代名师”,荣立一等功和二等功各1次。曾任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第三届主任委员,主编的《中国老年保健全书》《现代内科学》等著作,至今还是专科人员学习的核心教材。主导完成的老年肾功能衰竭研究,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荣获中国工程院“中国工程科学技术奖”,获得军队“重大贡献奖”。

解放军总医院院士墙上,除了11位院士的光辉照片,还有一位不是院士的专家——牟善初教授的照片。有人问,牟老不是院士,为什么会出现在院士墙上?

带着这一疑问,让我们一同去寻找答案。

牟善初是我国著名的心脏病学家、内科学专家、老年医学重要奠基人、中华老年医学会名誉主任委员,曾担任邓小平、刘伯承、叶剑英、徐向前、聂荣臻、肖劲光、王震、杨尚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医疗专家组组长。

他在学术科研方面积淀深厚,却把申报科研奖项的机会让给他人,把一生的心血和精力倾注在治病救人上。在总医院人心中,他不是院士胜似院士,因此,他的照片与11位院士并列展现在“院士墙”上。

如果问一个人想不想活100岁,多数人的答案是肯定的。但如果问一个人,这100岁中有70年行医,其中30年在临床一线查文献、写病例、管病人、带学生,无暇发展个人爱好,40年守护开国元勋的健康,没有时间陪伴家人,直至生命的最后时刻。

估计大多数人一定会说:太辛苦,受不了。但,牟老做到了。

1917年,牟善初出生在山东省日照县北疃庄。母亲常年生病,他在少年时就萌生了长大后当医生,为母亲治病的愿望。

1936年,19岁的他考入了济南齐鲁大学医学院。由于父母无力负担高额学费,他毅然放弃,第二年考入中央大学医学院公费就读。

“七七事变”后,牟善初随学校辗转重庆、成都等地,一路目睹了战火中的祖国满目疮痍、民不聊生的惨状,从此悄然立下从军从医,立志救死扶伤报效祖国的远大志向。1943年医学院毕业分配抓阄时,牟善初抓到了“民用”去向,他就和同学调换成“军用”,毅然奔赴云南腾冲抗日前线。

在民族危亡时刻,他舍身赴难,不惧生死,展现出了一名中华儿女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腾冲战役结束后,经过战火洗礼的牟善初返回学校,做了一名内科医生。

解放前,血吸虫病遍及江南12个省、市350个县,受威胁的人口达1亿以上。1950年,心系人民健康的牟善初主动请缨,投身到华东一带血吸虫病的防治工作中。时间不长,他摸索制定出一套治疗新措施,将治疗周期由20天缩短到6天,大大提高了疗效,并且培养了一大批血吸虫病的防治人才。因工作成绩突出,他荣立了二等功,并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毛主席这首诗,生动地反映了新中国医疗卫生事业与群众运动相结合,取得战胜血吸虫病的伟大成就。牟善初在防治一线读到这首诗后激动得彻夜难眠,他深深地体会到:一个人只有敢于担当,才能在国家和人民需要的时刻挺身而出;一个医生只有勇于担当,才能在征服病魔的斗争中一往无前!

这种担当,牟善初坚守了一生。

由于牟善初医术精湛、医风端正,组织上选派他担负中央领导的保健任务,一干就是50多年。由于成绩突出,他被誉为“开国元勋的健康卫士”。

上世纪80年代,一名患者得了急性大叶性肺炎,在使用抗生素后出现严重腹泻,病情危重。国内40位专家学者进行病例会诊后,形成的两种意见各有道理、难以定夺:如果先治肺炎,就必须继续用抗生素,这样无疑会加重腹泻;而要止住腹泻,就必须停用抗生素,否则肺炎又会恶化。

救治方案陷入两难境地。牟善初仔细倾听了大家的意见后,大胆做出决定——停用抗生素。决定一出,专家们目瞪口呆。

是啊,谁都知道,这时如果你提出反对意见,你要承担风险;如果你提出赞同意见,你也要承担风险。这不只是技术风险,也还有政治风险,更有名誉风险。牟善初坚定地说:“就这么定了!”

“就这么定了”,蕴含着牟老厚重的医学底蕴,体现了牟老的责任担当!

新的治疗方案实施后,牟善初进驻病房,24小时不离患者,随时观察病情变化。一天、二天、三天,患者的腹泻止住了,体温下降了,病情果然好转!而时年已过花甲的牟善初却因精神高度紧张、体力消耗极大,晕倒在病房。

后续治疗中,新的问题接踵而来。然而,每一次都是牟善初做出最终决策,使患者一次次转危为安。40天后,患者终于能下床活动了。所有参加救治的医生、患者家属和领导,对牟善初关键时刻的勇敢担当和精湛医术由衷的敬佩。

事后好多人问他,“牟老,难道您真不怕?万一出现差错,您一生的名誉就毁了,冒那么大风险您不惧怕吗?”牟善初说:“相比病人的生命,我个人的名利、荣辱算不了什么!”

牟善初就是这样,为了首长的健康和患者的生命,在每一次危急重症的救治中,就像一根“定海神针”,总能准确定夺、果断拍板、力挽狂澜,展示出大师风范和医者担当!

1970年,牟善初担任了大内科主任。由于他深厚的理论功底和多年的临床经验,在心血管内科、呼吸内科、神经内科、肾脏病科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所以能从复杂的病情中抓住主要矛盾,纲举目张逐步解决患者的一系列问题,从而赢得各级领导、组织和患者的信赖。

医学无止境,创新靠担当。在国内,牟善初是最早发现了庆大霉素的肾毒性,并提出老年肾功能损害患者应绝对禁用庆大霉素的论点;上世纪70年代,他在军内率先成立老年医学研究室,并提出一系列老年病治疗的新观点、新方法;他还编撰了《现代老年急症学》《新编内科学》《现代老年肾脏病学》等10多部著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军队科技进步奖和军队医疗成果奖等多项大奖。

1998年,牟善初获得中国工程院颁发的光华基金奖15万元,他用这笔奖金建立了“牟善初医疗保健奖励基金”,用来奖励和资助临床一线优秀的中青年医务人员。

牟老曾多次受到中央保健委员会表彰,4次获得中央保健委员会颁发的“特殊贡献奖”,被表彰“为全军保健工作先进个人”,1996年被原总后勤部评为“一代名医”,1997年被中央军委荣记一等功,1998年获“中国工程院技术奖”, 1999年获“中国人民解放军专业技术重大贡献奖”,2005年中央保健委员会和国家人事部表彰牟善初为“中央保健杰出专家”。

牟善初之所以把事业做到了高山之巅,原动力就是不忘初心,勇于担当。

大医的初心,让他悬壶济世,妙手回春,造福无数患者;大医的担当,让他诲人不倦,甘为人梯,桃李满天下。然而,牟老作为一个父亲,他对家庭、对子女的亏欠太多太多。

牟老的大儿子牟大威1946年出生,高中毕业后刚好赶上“文化大革命”,只有知青下乡一条路。牟大威身材偏瘦,每天挑着100多斤的木柴在崎岖的山路往返50多公里,再加上吃不饱,盼着父亲能想办法把自己招到城里当工人。

两年后,积极肯干的牟大威被推荐当了兵。他在部队积极向上,努力工作,6年后提了干。后来转业安置在安徽一家建筑公司。

牟大威所在的建筑公司在北京建有办事处,公司老总到北京保健时,征求牟老意见:“现在有一个很好的机会,要不要让大威回到北京,回到您的身边?”

按中国民间说法,长子如父,可见长子的责任之重。牟大威是长子,照顾已逐渐步入老年的双亲责无旁贷。他在外漂泊多年,也想回家和父母朝夕相处,他也想让自己的下一代享有北京户口,享受北京优质的教育、医疗、文化资源。

面对儿子公司老总的关切,牟老却说:“儿子以这种方式回京显然是沾自己的光,公事沾上了私字,是共产党员的大忌啊。”转瞬间,他脑海中却闪过一幅幅画面:牟大威4岁不小心走失,找到时小脸惊慌得泪流满面,扑在他怀里,生怕失去父亲;牟大威休探亲假时,不管自己下班多晚都要等着和自己一起吃饭……现在,儿子眼巴巴等着自己一句话。怎么办?片刻,牟老缓缓起身,愧疚地说:“跟着我,你们沾不上什么光啊!”

牟大威失望了。他读出了父亲的答案,又有点不解父亲的答案。

如今,牟大威一家三代还都在安徽,默默无闻过着普通百姓的生活。牟老6岁的重孙子活泼可爱,每年都上北京看望太爷爷。但他不知道,自己的太爷爷在医疗界、在保健业内享有至高无上的声誉,他更不知道,太爷爷认识很多的开国元勋……

不论从哪方面说,只要太爷爷一句话,他们全家便不是这个样子……

这就是擘医大师牟善初。他从事医疗保健工作多年,始终坚守着自己的底线,用自己强大的内心力量抵御外界的诱惑,不忘初心,忠诚奉献。

“父亲的德行,是给我们留下的最好遗产。”在黄山之巅,在淮河岸边,牟大威依然遥望北京。他理解了父亲,理解了一名共产党员圣洁的初心。

“医德第一,医术深通,口碑载道,举世崇敬!”这,便是国学大师季羡林对自己的学生牟善初光辉一生的中肯评价。

编辑手记

担当是人生最亮丽的那抹底色

他是身怀绝技的医学大师,多少疑难杂症被治愈的背后有他的身影;他是无私奉献的楷模,为了我国老年医学事业的发展、为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健康,从不计个人得失;他是诲人不倦的良师,以崇高品德和高超医技培养了大批优秀医学人才。他,就是受人敬重的医学保健大师牟善初。

牟老是解放军总医院四位“百岁军医”(牟善初、苏鸿熙、周继林、叶惠方)模范群体中的一位,他们经历新旧两个社会,选择同一份责任,是新中国医学事业的扛鼎人。他们一生忠贞、毕生奉献、终身为民的模范事迹在全国全军引起重大反响。他能够成为“时代先锋”、医学保健领域的大师、全国重大典型,不仅是他对医学事业的巨大奉献,更因为他人品的卓尔不凡和担当精神。

牟老说,曾经多少次面对生命垂危的病人,多少次看到患者家属充满信任和期待的目光,他知道,那些眼神充满着对生命的召唤,更充满着对医生的信任和期望。每当这时,牟善初总会告诫自己:天大、地大,没有共产党人的责任大;这难、那难,不忘初心、勇于担当什么都不难!

担当,是牟老一生最亮丽的一抹底色。他一生坚守初心、担当使命、爱党为民的信仰与情怀,鼓舞着一代代的医学工作者迎难而上、勇往直前。

习主席多次强调,一个人“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尽多大责任才能有多大成就。”当前,全党全军正在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只有始终牢记服务人民、报效祖国那颗初心,继承和发扬老一辈优良传统,勇担当、善作为,才能让医学事业不断发扬光大,生生不息,进而为强军兴院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