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猝死”而言,无论是心源性还是非心源性原因所致,发生前都会出现心脏骤停,如果能在黄金抢救时间内快速建立人工循环与呼吸进行心肺复苏,将使一部分人“起死回生”。
目前我国每年发生心源性猝死近55万人,如何走出我国心肺复苏公民普及率、院外设备配备率、复苏成功率均低于1%的“三低”窘境?是我们应对“猝死”的重大公共卫生挑战。
强大救心“人”
我国心脏骤停80%发生于院外,而心脏骤停黄金抢救时间仅为4-6分钟,而院外120救护车到达患者身边的出诊时间20-30分钟。这段时间是目前医院、社区、120专业医疗急救单元“三不及”的空白时段,因此加强我国心肺复苏普及不容滞缓。
为此,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心肺复苏学专业委员会与中华医学会科学普及分会于2016年5月25日启动了“全国心肺复苏普及进亿家精准健康工程”——525+(我爱我家)工程:5年内普及心肺复苏2亿人,每位培训者普及5户家庭,计划5年后我国心肺复苏普及率将由1%增长至15-25%,救心人的数量逐年扩大。
强扩救心“器”
通常在心脏骤停的抢救过程中,在进行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外,借助急救设备辅助抢救可使效率加倍,心脏骤停表现为四种心电类型:心室纤颤、电-机械分离、无脉室速、心室静止。
临床上应对不同类型的心脏骤停采用不同方式的技术设备,比如对于心脏不规律颤动(心室纤颤)这一类型的心脏骤停,可采用电击除颤仪器(AED),而我国院外心肺复苏设备配备率低于1%。由于AED只适用于心脏骤停中的一种类型心室纤颤,且有运行时有严格的室温要求,气温低于零度时AED会受到限制,那么除了普及AED外,还应充分认识到AED的局限性。
另外,心脏骤停以往多采用传统胸外按压心肺复苏方法,但在按压过程中约有30%~80%的患者并发肋骨或胸骨骨折、骨软骨交界分离,甚至导致肺、胸膜及心脏损伤,极大影响了心脏骤停患者的心肺复苏成功率。所以,开发实施扩展因人而异的适宜心肺复苏技术器具尤为重要。
独创新技术
第三医学中心急诊科王立祥主任率领团队,研发了利用对腹部进行提拉与按压的心肺复苏方法,通过对心脏骤停患者提拉与按压腹部改变腹内压力使膈肌上下移动,进而改变胸腔压力发挥 “腹泵”和“胸泵”等多泵效应,达到既有人工循环又兼顾人工呼吸的目的。
目前,该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千家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及院前急救等心肺复苏领域,大大提供了高质量心肺复苏生命支持和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并在今年的全国科普日活动中,中华医学会展示了这个自主知识产权的腹部提压心肺复苏技术,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充分肯定,为心肺复苏技术成果转化创新注入了“心”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