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设考场,危难显担当。疫情面前,全国全军医务工作者义无反顾,挺身而出,无论是前方逆行,还是后方坚守,都展现出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和无私无畏的奉献精神,尤其当中有许多顶半边天的女专家、护士长、科主任,还有80后、90后的年轻护士们,她们不辞辛苦奔波在疫情最前沿,全力以赴救治患者。在第四医学中心,也有一群这样的“铿锵玫瑰”,冲锋在疫情防控一线,绽放出夺目的光彩。
急救部
“抗疫降魔试比高”
疫情防控使命在肩、责任如山。急救部副护士长曹阳尽心尽责抓好发热门诊护理管理,从区域划分、护士排班、防护培训、物资分配、生活保障等方面有条不紊扎实落实。2月11日晚,中心紧急启用留观病房,她首批进入留观区,快速熟悉病房环境,严格落实感控规定,提取医嘱输液送药,精心护理安慰患者,汗水湿透了防护服,她一夜未眠。第二天下午,她带着疲惫再次投入战斗。经过11个日日夜夜的精心治疗护理,患者终于转危为安解除隔离。
急救部护师吴方园:凭着13年临床护理经验,她主动请缨加入发热门诊战位。第一次穿上防护服,戴上护目镜,感觉像披上战袍出征,走进隔离区面对陌生环境和严格的感控标准,她尽快熟悉,充分准备。当第一位患者走进隔离区那一刻,她还是难免有些紧张。她努力镇定告诫自己:“这是一场战斗,不能临阵逃脱。”问病史查症状、建档挂号、耐心护理安慰患者。特别是接诊3名发热高危疑似患者平安出院,让她体会到了白衣战士的使命当担。
急救部护师张文慧:勇挑重担、不畏牺牲,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她的身影。积极报名参加中心应急医疗队,顺利完成全部操作培训和理论考核;服从组织安排参加发热门诊一线值班,为避免上厕所接班前3个小时禁食禁水;主动申请第一批进入留观病房,接诊一位发热高危疑似病人,仔细落实感控要求,悉心照料发热患者,连续在留观区工作6小时后因体力不支才离开岗位。
急救部护士杨娇:疫情发生后,想到科室人手急需,杨娇立即搬到科室,坚持吃住在科里,承担起巡视病房,打针输液,检测生命体征,护理重症患者的重任,穿着厚厚防护服,每天工作10小时以上,每个环节都兢兢业业一丝不苟,这样一个柔弱的姑娘,全身心投入抗击疫情之中,受到大家一致赞扬。
中医科主任钱丽旗
“扛起每个人那份责任”
面对蔓延的疫情,如何让中医传统特色发挥优势,是萦绕在她心头的一道难题,针对此次疫情的流行病学特点,她一头扎进书堆里,带领科室骨干查阅各类中医典籍,终于从《山海经》《肘后方》中寻找到灵感,她反复择选药材、调控配比、斟酌剂量,以古方为基础研制出“三香散”的预防措施,将苍术、川穹和薄荷等药沫装入袋中,佩戴胸前,起到了解毒留清、芳香辟秽的作用。目前已在各医院推广使用。
检验科主任王海滨
“党员必须冲在最前面”
得知疫情后,她立即放弃春节假期,第一时间奔赴站位,迅速组织学习新冠肺炎检测技术,科学调配骨干力量,24小时坚守急诊检验窗口,研究规范发热标本的接送、保存、灭菌全流程,监督医护人员洗手消毒,穿脱防护服各个环节,坚决做到自身“零感染”,她每天反复在急诊检验窗口巡视,及时发现送检漏洞,尽一切可能降低潜在风险,以实际行动诠释着一名党员的责任与担当。
感染控制科负责人蒋伟
“无私无畏不知疲倦”
自疫情发生以来,她冒着自身随时被感染的风险奔走在急诊、门诊、病房等中心防疫的关键部位,甄别发热疑似患者,联系送检转诊,指导中心及各科室制定防疫预案,每天接受近百余个咨询电话,顾不上喝一口水,没睡上一个安稳觉。始终保持着高度的敏感性,时刻关注疫情的最新动态,不放过任何潜在的隐患点,及时将有效防控手段普及全中心。
药剂药理科负责人马建丽
“争分夺秒抢速度”
积极调拨、采购消杀防疫物资,她在心里不停地盘算着酒精、手消、消毒片的数量,在量入为出、精打细算上下功夫。以前是用“箱”计,此时她只能精确到“瓶”、精准到“片”。她不停地打电话沟通物资调拨采购渠道,动员一切能动员的力量,只为在此次抗击疫情保卫战中竭尽全力不留遗憾。
门诊部护士长闫乐媛
“夫妻同上抗疫一线”
闫乐媛和急救部副主任医师张建波是夫妻,他俩同时身处抗疫关口前哨,两个年幼的孩子全权交给父母。闫乐媛一心扑在岗位上,腾空军人诊区,调整门诊排班,诊室消毒通风,就诊场所导引,护士心理疏导,事无巨细;与她并肩作战的爱人张建波既要负责发热门诊,又要参与“留观区”设计规划,还要履职尽责收治病人。夫妻二人各司其职,平行而不交织,即使相遇也是擦肩而过互道平安。
烧伤科门诊
“新老护士集体请战”
护士长张晓颖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即将退休的她说:“我是30多年的老党员,40余年的老护理工作者,我报名参加医疗队,保证圆满完成任务。”在她的影响带动下,科室10余名护士集体递交了“请战书”。
护士吴明明在没得到父母支持的情况下,给父母发了一条信息:“我是您们的女儿,更是一名军人护士,救死扶伤是我的职责。您二老放心,我一定平安归来!”
肿瘤科“90后”
战疫最美逆行者
中心组建应急医疗队,全体护士踊跃报名。护士李冉冉曾做过甲状腺手术,长期睡眠不好,却多次表达支援前线的强烈愿望。她说:“我没有结婚,负担小,我去!”
非现役文职护士张琬清还在哺乳期,主动请战,她说:“我参加过保健任务,能更快适应新的环境,我去!”看似一句句简单朴素的话,蕴含着中心医护人员的使命感,面对疫情她们都是最美的“逆行者”。
肿瘤一科护士云慧敏
“越是艰难越向前”
春节期间,她接到中心筹组抗击疫情医疗队的通知,毅然决定结束休假回京归建,在得知当地到北京的火车和省际客运班车因疫情关闭的情况下,她归心似箭,心急如焚,决定搭乘私家车回京。她辗转400余公里至张家口,第二天再从张家口乘火车返京。原本8小时的车程,足足用了32个小时,终于回到抗疫急需的战斗岗位。
她们的角色有的是母亲,有的是女儿,有的是妻子。但是,她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称谓——白衣战士,她们用柔弱而坚毅的臂膀守护患者安全,诠释着不忘初心、践行使命的胸怀与担当!她们正是我们身边许许多多医护人员的一个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