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勇而不畏战,是为医者”。这个春天,新冠肺炎肆虐华夏,当课堂变成病房,当书本变成病历,当考场变成战场,解放军总医院研究生院的莘莘学子逆行参战,怀抱着从军报国的理想和对医学事业的热爱,秉持着能打仗、能创新、能看病的信念和准则,用实际行动为抗“疫”大考交上自己的优异答卷,做红心向党的举旗人、红色事业的接班人、红色军医的践行人。
“两个第一次”的逆行
人物小传:罗廷刚,解放军总医院研究生院学员一大队硕士研究生,主动请战回原部队参与疫情防控工作,成为武警特色医学中心采集第1例疑似患者的咽拭子标本第一人,奉命赴武汉泰康同济医院,成为在校学员中赴疫区执行任务第一人。
罗廷刚在武汉执行任务期间,给研究生院领导发了信息:“在面对烈性呼吸道传染病的时候,我们绝不能让医护人员职业暴露,乃至牺牲。医护也是血肉之躯,绝不能让英雄靠挽歌来彰显。作为解放军总医院研究生院的学员,我要做得更好,做得更专业。”
1月15日,疫情暴发,作为医院感染控制专业、卫生统计学与流行病学的硕士研究生,他敏锐地意识到,此次疫情来势凶猛,不容小视,已经走到火车站准备回家团聚的他,毫不犹豫退掉车票,返回单位递交请战书,毅然回到一线。当天晚上,他就在武警特色医学中心隔离留观病房承担了该院第1例疑似患者的咽拭子标本采集任务。他还结合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和实战经验,制定了各项技术方案及流程,督导落实各项感控措施,累计培训1200人次。
2月13日,他以感控医生身份奉命驰援武汉泰康同济医院。抵达武汉后,他没有丝毫停歇,争分夺秒地投入到工作中,和其他感控专家一起组织改造医院布局,明确三区两线,制定各项院感制度、建立院感网络构架、科学细化感控流程。他每天6点开始上班,逐一核查每名医护人员脱卸PPE步骤,直到合格后才准许进入污染区,并及时协调潜在污染区安装监控对讲,实时观察、及时提醒医护人员PPE脱卸流程。罗廷刚手握标尺,恪尽职守,严防死守,连续30多天日夜奋战,在感染防控的领域“零封”病毒。
祖国南疆的坚守
人物小传:杨晨,解放军总医院研究生院学员一大队硕士研究生,2月15日进入海南医院核酸实验室执行新冠病毒核酸检测任务。
新冠肺炎暴发以来,学习临床检验诊断学的杨晨一直密切关注着疫情的发展,能进入一线检测岗位执行任务,践行在校期间的所学所获,成为了他最大的愿望。2月15日,他告别年迈的父母和新婚的妻子,奔赴海南医院执行防控任务。
三亚,这座风光旖旎的热带城市,疫情暴发后却成为武汉籍旅居者人数最多的城市,据当地政府保守估计,在三亚旅居的武汉人数超过一万人,防控压力极大。杨晨此行的主要任务就是对高危人群进行全面的病毒核酸筛查,尽早筛查、尽早隔离,尽早前移防控关口。
经过严格的培训后,杨晨被派往集装方箱核酸检测室,在不足10㎡的检测室,杨晨和同事们24小时轮班工作,吃住在一线,高强度不间断地进行核酸检测。密闭的空间,繁琐的程序、沉重的防护服,都没有阻挡他搜索、阻击“敌人”的战斗精神,在检测室的28个日夜里,累计采集检测标本12000余份,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在“三亚保卫战”的战场上书写着研究生院学子的责任与担当。
工作间隙,杨晨在日记中写道:“这次战‘疫’让我这名军医学员第一次真正明白战士的含义,明白勇士的含义,既然选择从军从医就要做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新时代军人,以实际行动接受人民群众的性命相托。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我们一定会夺取这场战争的胜利。”
生死一线的卫士
人物小传:白珀,解放军总医院研究生院学员二大队博士研究生,1月27日进驻火箭军特色医学中心发热门诊参与疑似患者筛查工作。
17年前的春天,还在上高二的白珀知道SRAS时,还没意识到传染病有多可怕。转眼到2020年,已经是一名医学博士的他看到新冠肺炎病例数量*式地增长,他深感危险正在逼近——战争来了。
经批准,白珀被派往火箭军特色医学中心发热门诊进行新冠肺炎筛查。这是最危险的岗位,更是拱卫京城的第一道防线。随着疫情的蔓延和病毒的变异,防疫的形势越来越严峻,疑似患者数量越来越庞大,隔离病房始终处于满员状态,还确诊了2例阳性患者。白珀和同事们严格遵循国家新制定的新冠筛查SOP,克服工作量激增,工作压力大等困难,严谨细致地做好筛查工作。在难得的轮休期间,他也毫不放松,反复思考琢磨遇到的病例,积极向身边人科普防疫知识,消除疫情恐惧。高危且忙碌的日子虽然很累,但他隔着护目镜的水气看到前来就诊的疑似患者越来越少,看到外面马路上的车辆行人越来越多,他觉得,一切都是值得的。
到现在,白珀已在工作岗位坚守战斗一个月多月,他错过了儿子的生日,错过了结婚纪念日,博士毕业也有可能延期。有人问他:你脱产读博,还需要回来冲在一线吗?不害怕不后悔吗?他说:“既然选择成为医生,就要有悬壶济世的情怀,既然这辈子当了医生,那就一辈子护佑苍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