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时间,前来解放军总医院就诊的患者有了不少新发现:门诊楼内外有智能机器人巡逻,大厅有快速AI检测体温,病房有实时视频互动,诊疗有智能送餐送药,感控有环境自动消杀,后勤有无人被服配送……医院诊疗工作和服务保障的智能科技元素气息扑面而来。
“发现疑似发热人员,请复核!”随着一句响亮的语音提示,监控屏幕上立即锁定并弹出体温检测异常者头像,现场工作人员马上将其带离进行人工体温复查。刚才的这一幕就发生在第一医学中心急诊科入口,这是医院试用人工智能设备批量检测就诊患者体温的工作场景。
据了解,这种AI体温检测设备采用热成像摄像机测温、黑体温度校准、人脸识别精准锁定等技术,实现批量人员快速体温检测,还能对未带口罩的人员进行提醒。“门急诊入口在人流高峰时,以前靠人工测量体温,三、四个人同时展开都不够用,致使患者排队时间过长。现在有了这个设备,人员每分钟通过可达200人左右,并且初筛的准确率也大大提高。”急诊科负责体温检测的一名工作人员说。
近日,医院分别在第一医学中心门急诊和发热门诊、第五医学中心感染病房等点位,投入试用6类25台(套)人工智能设备“智慧”助力疫情防控保障工作。这些由国内知名企业最新研制的医用人工智能设备,包括配送服务、清扫消毒、体温检测、体征监测、安全防卫和5G远程医疗等系列产品,通过与医院既有的医疗设备和管理流程有机衔接,能够完成自动配送药品耗材、餐食被服,智能导诊咨询、健康宣教、精准测温、数据分析,以及自主导航巡逻执勤、环境消杀、废物转运等工作。
笔者在第一医学中心急诊科抢救间了解到,按照治疗室配液和床旁输液的操作流程,以往管床护士往返领液、输液一天下来要跑无数趟。现在交给机器人来跑路,护士只要把输液单交给机器人送到治疗室,再由机器人将配好的液体送达患者床旁,全过程护士基本不用离开床旁。“在门诊输液区机器人的应用更为明显,为防止交叉感染,门诊患者输液区与留观区特意做了分割,距离比较远。以前很多时间都费在路上,现由机器人往返输液区与留观区传递输液单和配好的液体,大大提高了服务的效率和患者的满意度。”第一医学中心急诊科抢救间负责人介绍说。
昨天下午6:30,笔者在医院门诊大厅看到,机器人正在对大厅的空气和地面进行消杀作业。“机器人使用过氧化氢消毒液的雾化量每小时能达到55升,一小时便可完成15000平方米面积的消杀,它还兼有紫外线和臭氧消毒的功能。”第一医学中心卫勤部助理员卢倩介绍,疫情发生后,每天下午6点后,我们便启动机器人自巡航消杀功能,消杀完毕后它会自动返回工位,等待执行下次任务。
第五医学中心定点收治新冠肺炎确诊病人,对预防院内感染有着更高的标准和要求。“智能机器人进入病房后,不仅能听懂医护人员的语音指令,还能与病房外的医生工作站进行音视频互动交流,将患者的病情变化实时传输给医护人员,便于我们及时制定治疗方案和采取救治措施。”谈及这位工作智能好帮手,该中心感染性疾病诊疗与研究中心护士长吴丹赞许有加。
作为全军的医疗航母,近些年医院高度关注“互联网+医疗”前沿技术发展趋势。“目前,医院已尝试在入院筛查、辅助会诊、医疗后勤保障等环节初步构建了智能体系。从应用情况看,智能设备有效分担了医护人员的工作量,减少了交叉感染的几率,提升了病区隔离管控水平,缓解了疫情防控压力,初步显示出了人工智能赋能增效作用。”医疗保障中心主任姚树森表示。
下一步,医院将以此次试点应用为契机,深入总结经验做法,保持与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等有关部门和开发企业的需求和技术对接,加快5G网络、大数据等新质技术基础设施建设进度,逐步实现智能设备规模化应用,为医院改革重塑和转型发展插上智慧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