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朋友,您是否能确定病症?
我能确定病症
全部常见病(此处仅为示意)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请输入关键字
确定
颅内*---颅内动脉瘤
时间:2021-06-11


颅内动脉瘤是颅内动脉的局限性异常扩张,主要是动脉管壁局部缺陷和管腔内压力增高而发生。颅内动脉瘤属于脑血管意外病人中第三位,仅次于脑血栓和高血 压、脑出血,约占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34%~50%。大宗尸检中颅内动脉瘤发生率为0.7%-7.9%,可以发生于任何年龄,儿童及青年发病较少,多在 40-60岁之间,其中31-70岁占85.2%,41-50岁占42.6%。

   按国内各家统计,女性略多于男性。国内外资料均已证实,约51%的自发性蛛 网膜下腔出血是由于动脉瘤破裂所致,而不破裂的颅内动脉瘤占一般尸检者的0.7%一0.9%,占脑部尸检者的1.1%一9%。动脉瘤多发生在颅底动脉 (Willis)环及颅底动脉和主要分支上,其中颈内动脉瘤者41.3%,后交通动脉者为24.4%,大脑中动脉者占20.8%,大脑前动脉者占 9.0%,椎-基底动脉者占4.5%。多发性动脉瘤者占8.0%。动脉瘤大小可分为:≤0.5cm为小动脉瘤,≥0.5cm或<1.5cm为一般动脉瘤, ≥1.5cm或<2.5cm为大型动脉瘤,≥2.5cm为巨型动脉瘤。

 [病因]

 颅内动脉瘤根据不同原因可分为四种:

   ⑴先天性动脉瘤,最为常见,占80~90%,常发生在颅内各动脉的分叉部,主要由于动脉管壁中层缺少弹力纤维,平滑肌较少及血流动力学方面可使动脉瘤形成。

   ⑵动脉硬化性动脉瘤,占10~18%常发生于40~60岁年龄段,主要由于动脉壁有粥样硬化破坏动脉壁的内弹力层和中层,动脉瘤多呈梭形扩张。

   ⑶感染性动脉瘤,占0.5~2.0%,由于细菌栓子经血液播散停留在脑动脉终末支或动脉分叉部,动脉周围炎性病灶如颅骨感染、脑脓肿、脑膜炎等可侵蚀动脉壁形成感染性动脉瘤。

   ⑷外伤性动脉瘤,占0.5%,是颅脑损伤、手术创伤等直接伤及动脉管壁形成假性或真性动脉瘤。

   [临床表现]
   在动脉瘤未破裂之前,绝大多数患者无临床症状,个别可因体积较大,压迫相邻神经与脑组织产生相应的症状和体征。动脉瘤破裂则引蛛网膜下腔出血或脑内血肿。 表现为突然剧烈头痛、恶心、呕吐及精神症状。查体可见偏瘫、脑神经障碍和脑膜刺激征。腰穿可见脑脊液为血性。
   在脑血管造影片上颅内动脉瘤大多呈球形、椭圆形、葫芦形或不规则形。内壁一般较光整,如有血栓则可不规则,甚至整个瘤体部分或大部不显影。另外,较大的动脉瘤位于鞍区时,有时头颅平片可看到弧形钙化和蝶鞍骨质吸收。

   (一)蛛网膜下腔出血 颅内动脉瘤最常见的症状为单纯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主要是动脉瘤壁薄,而发生血液渗出,血流入蛛网膜下腔。有的患者可反复出血多次,其表现为突然剧烈头痛, 头痛部位可局限前额或枕部,可遍及全头,伴有恶心呕吐,烦躁不安,面色苍白,颈项强直,全身出虚汗,有短暂的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一般无肢体瘫痪,感觉障 碍或失语等局灶体征。由于动脉瘤部位不同可发生硬脑膜下血肿、脑内血肿、脑室内血肿。临床除有定位症状外,还可使颅内压增高,严重者可发生脑疝。动脉囊壁 破裂可造成大出血,病人深昏迷,瞳孔散大,呼吸骤停,在几分钟或几小时内死亡。颅内动脉瘤的再出血占15%,而再出血的死亡率为40%~60%。颅内动脉 瘤再出血时间为7-10天最多。再出血诱因可能与没有绝对卧床休息,情绪激动,搬运,术前麻醉等因素有关。

   (二)局部症状 颅内动脉瘤在破裂前大多数无临床症状,但少数病人因动脉瘤可压迫邻近有敏感的神经结构而引起局灶症状。局灶症状由瘤体压迫的部位不同现而表现不同的症状。
   1、动眼神经麻痹 动眼神经位于颈外动脉的外上方,在颈内动脉-后交通支动脉瘤中有30%~53%病人可出现病侧动眼神经麻痹。其表现为病侧眼睑下垂,瞳孔扩大,光反应消失,眼球固定。
   2、偏头痛 常见于颈内动脉瘤,表现为病侧眼眶或前额部的搏动性疼痛,压迫同侧颈总动脉时,头痛可暂缓解。

   3、单侧眼球突出 多见于病变侧海绵窦内动脉瘤,因为海绵窦内有Ⅲ、Ⅳ、Ⅴ、Ⅵ颅神经走行,大型动脉瘤可压迫海绵窦而引起眼静脉回流障碍,眼球结膜充血水肿。常伴有Ⅲ、Ⅳ、 Ⅵ颅神经不完全麻痹。小型动脉瘤破裂可形成海绵窦内动静脉瘘,出现搏动性突眼,伴有血管杂音,球结膜水肿,眼底静脉增粗和搏动。

   4、视野缺损 多发生于大脑前交通动脉瘤,大脑前交通动脉瘤可压迫视神经或视交叉,表现为病侧不同视野缺损,如单侧颞侧偏盲,单侧鼻侧偏盲,不典型双颞偏盲等。大型动脉瘤可使病侧视力完全失明。

   5、其他症状 椎动脉、小脑后下动脉、脊髓前后动脉瘤可引起小脑体征及后组颅神经损害,上颈髓压迫症状。

   (三)脑血管痉挛所致脑缺血 颅内动脉瘤破裂引起的蛛网膜下腔出血可引起脑血管痉挛。严重脑血管痉挛可造成脑缺血,如脑梗塞。其发生率约占21%~62%,其中34%~46%的患者出 现神经系统病理体征。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的脑血管痉挛主要在Willis动脉环及其周围分枝,使脑组织缺血性梗塞而发生脑水肿,颅内压增高,根据脑组织的梗 塞范围及严重程度,可出现不同的神经功能障碍,表现为偏瘫,感觉减退,失语,二便失禁,昏迷等症状。目前认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是由多种因素造 成:⑴脑动脉极度收缩或平滑肌不能弛缓造成,而不是血管增厚。⑵物理因素,如脑血管造影,脑动脉穿刺,手术器械接触动脉等均可诱发动脉痉挛。⑶化学因素, 破入蛛网膜下腔的红细胞及血小板可释放大量的血管收缩物质,如5-羟色胺、儿茶酚胺、前列腺素、EFD等是引起血管痉挛的物质。血管痉挛时间与血管活性物 质释放时间有关。国内有人统计血管痉挛发生在出血后6~15天最多见,18天后逐渐减少。

   [诊断]

   (一)CT扫描  CT扫描显示颅内动脉瘤较低,仅为10~30%,影响显示率的因素与动脉瘤的大小、部位、动脉瘤血栓形成有关。CT平扫对动脉瘤的诊断十分重要,不仅可显 示动脉瘤钙化和蛛网膜下腔出血,还可显示有无颅内血肿、脑梗塞、脑血管畸形及脑肿瘤,并根据颅内出血判断动脉瘤部位。

   近年来CT 技术的发展提高了对直径在5mm以上的动脉瘤检出率,其优点:① 造影强化后可显示5mm以上的动脉瘤;② 可显示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程度;③ 可显示颅内血肿, 并根据颅内血肿来判断动脉瘤的部位;④ 可动态观察动脉瘤出血情况;⑤ 诊断动脉瘤破裂后发生颅内继发性改变,如脑水肿,脑软化和脑积水等。

   如动脉瘤内有部分 血栓时,CT平扫时表现为不均匀的高密度圈影,中心部分为低密度,增强后高密度圈无变化,而中心区的低密度呈均匀强化,这种密度不同的同心圆变化称为“靶 环”。CTA是一种在无创条件下较好的诊断手段,在诊断动脉瘤的同时可提供动脉瘤与颅内重要骨性结构的关系,对手术提供帮助。

(二)脑血管造影 大部分学者认为血管造影仍是不可缺少的诊断方法。凡有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人均应行脑血管造影检查,脑血管造影能显示动脉瘤的部位、大小、形态、数 目,囊内有无血栓,动脉痉挛程度侧支动脉供应情况。一般脑血管造影需要做全脑血管造影,即两侧颈内动脉和两侧椎动脉,以了解是否有多发性颅内动脉瘤存 在。但有脑血管痉挛的病人,脑血管造影可阴性。隔2周待血管痉挛缓解后再做脑血管造影,约20%病人第2 次造影可有阳性发现。脑血管造影时间一般认为应在出血后6~24小时进行,对怀疑有颅内血肿应急诊造影,以尽早明确诊断,及时制定处理方案,以免错过治疗 时机。

   (三)腰穿 怀疑蛛网膜下腔出血时,可行腰穿检查,脑脊液多呈粉红色或血色。脑脊液中红细胞数目多少不定,如少于360/mm3,脑脊液尚保持澄清,超过 3000/mm3即为粉红色,超过6000/mm3则呈血色。有些病人在出血短时间内脑脊液可完全正常,待数小时后才发现血性脑脊液,主要是因为动脉瘤破 裂先破入脑内形成血肿,再破入脑室进入蛛网膜下腔,因此腰穿脑脊液阴性不能排除蛛网膜下腔出血存在。

   (四)MRI成像扫描 MRI检查可显示颅内各部位的动脉瘤与周围重要结构关系,可明确动脉瘤大小,瘤周脑组织情况和动脉瘤内血栓有其独到之处。在动脉瘤中由于血流速度快,MRI可表现为流空现象,即T1加权像和T2加权像上的低信号或无信号病灶。

   [治疗]


   目前颅内动脉瘤分非手术治疗、手术治疗和血管内栓塞治疗。

   1、非手术治疗 其目的是防止或延迟动脉瘤再出血,缓解脑血管痉挛,解除脑水肿,保护脑功能。为手术或其他治疗创造条件。适用于:① 年老体弱和有严重脏器疾病不能耐受手术;② 动脉瘤在5级以上不能手术。

   非手术治疗可包括:①绝对卧床休息4周以上,保持病人安静;②适当降低血压,降低脑灌注压,减轻脑血流对动脉壁冲击;③应用抗纤维蛋白溶解酶药物;④应用脱水药物抗脑水肿,降低颅内压;⑤缓解脑血管痉挛。

   2、手术治疗 动脉瘤手术治疗目的是防止动脉瘤发生出血或再出血。目前随着神经显微外科技术的发展,使动脉瘤手术成功率有明显提高,手术死亡率已下降至1~2%。

   手术治疗方法有 直接 和 间接 手术:

   ⑴ 直接手术,目的是断绝动脉瘤和载瘤动脉间交通,保持载瘤血管通畅。包括动脉瘤颈夹闭术,动脉瘤狐立术,动脉瘤加固术,动脉瘤内栓塞术。根据动脉瘤煌大小,瘤颈情况,动脉瘤与周围动脉关系决定不同手术方式。

   ⑵ 间接手术,目的是将动脉瘤侧颈总动脉或颈内动脉分期结扎,使远端血压下降,减轻血流对动脉瘤壁的冲击力量,进入瘤腔的血液流速减小或发生血栓形成。结扎前需做颈内动脉压迫试验,即Matas试验,以促使侧支循环建立,病侧的大脑半球能从侧支循环中获得供血。

   3、血管内栓塞治疗 血管内栓塞是在数字减影X线机透视下将微导管插入动脉瘤腔内,再用微弹簧圈通过导管推送到动脉瘤腔内,达到闭塞动脉瘤的目的,而载瘤动脉仍保持通畅。目前 随着微侵袭神经外科的发展,血管内栓塞动脉瘤技术已逐渐推广应用,已作为治疗脑血管疾病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该技术安全,损伤小,栓塞动脉瘤可靠,病人恢 复快。

GDC栓塞技术治疗颅内动脉瘤介绍:GDC技术是意大利学者guglielmi于90年代发明的一种治疗脑动脉瘤的先进神经介入技术。GDC是由白金 制成的极精细极柔软的记忆微弹簧圈。一般治疗前禁食8小时,治疗时采用局麻+镇静或全身麻醉,治疗过程可能性需要2-3小时,治疗后保持平卧8小时,观察 几天后病愈出院。它与外科手术相比较而言,外科手术是治疗脑动脉瘤的传统方式,但全麻、打开头颅、暴露和移动脑组织,术中出血多和术后康复慢是大多数病人 所顾忌的,而GDC栓塞技术是一种微创技术,整个过程仅需在病人大腿根部穿刺后导入的导管内完成。不需开颅和暴露脑组织,术中几无出血,太后康复快,二者 效果相仿。二者治疗目的均是为了Ю止动脉瘤的破裂再出血及其对组织的损伤,但均不能修复中风影响到的脑病变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