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现代社会交通运输及建筑业的快速发展,高处坠落、车祸等意外事故的发生也逐年增多,由其导致的骨折患者也大量增加,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巨大的医疗和经济负担。我国每年约有2000万人发生骨折,其中下肢长骨骨折约占全身骨折的18%,发生后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下肢长骨骨折首选手术治疗,主要包括切开复位钢板螺钉内固定和闭合复位髓内钉固定。其中切开复位可直视骨折区域,做到骨折的解剖复位,但大切口和广泛软组织剥离会破坏骨折区域血运,导致术后骨不连高发。因此闭合复位髓内钉固定逐渐成为长骨骨折的主流治疗方案。然而,现有的闭合复位技术完全依赖医生经验。文献报道,股骨骨折髓内钉术后高达40%的患者残留超过10°的轴向旋转畸形,正、侧位成角畸形发生率约为2-18%。如何做到精确复位的同时保护骨折区血供,成为骨折手术治疗的研究难点。随着计算机和机器人辅助外科的快速发展,使医疗机器人应用于骨折修复成为可能。
针对现有骨折治疗的弊端和缺陷,为实现保护骨折断端血运的同时提高复位精度,骨科医学部创伤团队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山东威高团队通力合作、不断探讨,于2012年研制出基于3D镜像配准的长骨骨折复位并联机器人,经检索国际未见同类产品报道。经过不断的迭代改进,研发出基于2D/3D配准的长骨骨折复位机器人,复位平移精度约1毫米、角度精度约1度,实现了长骨骨折的智能化精准复位;研制基于2D/3D配准、双目视觉导航的定位手术机器人,最终建立骨创伤手术机器人系统,满足长骨骨折手术复位、固定等应用要求。产品已完成模型骨及尸体实验,临床初步应用显示疗效满意,
同时研制了基于特征图像的定位机器人,“通道引导”的坐标系构建方法突破了机器人配准过程中呼吸控制的难题,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局麻下机器人导航。“针孔成像”技术实现了体内位置追踪,解决了体内安全监控的盲区。获国家专利6项。获得2项医疗器械许可证,3类机器人许可证已经完成临床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