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生素D是一种脂溶性维生素,也就是说,维生素D只溶于油脂类的溶液而不溶于水,由于其合成与阳光有密切关系,所以又被称为“阳光维生素”。虽然目前已知的维生素D至少有10种,但最主要的是维生素D2(麦角骨化醇)和维生素D3(胆钙化醇)。我们日常用的维生素D3的计量单位有两种,即重量单位与国际单位,换算公式是1微克(μg)=40国际单位(IU),或1国际单位=0.025微克。维生素D3和维生素D2的生理功能类似,但两者相比,维生素D3的功效要更强一些,而且在日常生活中,维生素D3更容易获得。维生素D2经紫外线照射植物中的麦角固醇转化产生,在自然界存在较少。维生素D3则由大多数高级动物的表皮和真皮内含有的7-脱氢胆固醇经紫外线照射转变而成,它是维生素D中生物活性最高的一种形式,所以我们重点介绍——维生素D3。
维生素D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促进肠道钙磷的吸收和钙磷在骨骼中的沉积,促进骨骼生长和钙化,促进牙齿健全,防止佝偻病和骨质疏松症;充足的维生素D还可以增强肌肉力量,调节人体的平衡功能,减少跌倒风险,从而减少骨折的发生。维生素D3对钙磷代谢的调节是通过与受体的结合完成的,这种受体主要存在于肠道和骨骼,后来,在皮肤、肌肉、胰腺、脑、造血细胞和肿瘤细胞中均发现有这种受体。
越来越多的研究认为,维生素D3除了调节钙磷代谢、防治骨质疏松以外,还有很多其他的作用。例如维生素D3具有诱导细胞的正常分化和抑制异常细胞过度增殖的功效,从而可以协助治疗肿瘤、白血病及银屑病等细胞过度增殖的疾病。
目前维生素D3对健康的意义更加广泛,其功能还包括:
降低一些癌症的发生率,如乳腺癌、肺癌、结肠癌等;
防治自身免疫性疾病、高血压和感染性疾病等;
促进胎盘的发育和稳定其功能,孕妇良好的维生素D水平可减少妊娠并发症如流产、先兆子痫和早产等的发生,维生素D还可减少婴幼儿发生1型糖尿病、哮喘与精神分裂症的可能性。
前面已经提到,在充足的阳光下,人体的皮肤可以自己合成维生素D3。最新的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建议,在上午11点至下午3点之间,应尽可能多地暴露皮肤于阳光下,晒15~30分钟,每周两次,以促进体内维生素D3的合成,尽量不涂抹防晒霜,以免影响日照效果,当然也要注意避免强烈阳光照射,以防灼伤皮肤。
但是,有些人没有机会获得足够的阳光,比如长期卧床、腿脚不便的人群;还有一些老年人机体合成维生素D3的能力下降,都可能导致身体缺乏维生素D,这种情况就需要人为补充维生素D了。据我国最近的调查研究显示,国人维生素D不足状况普遍存在。目前比较准确地了解身体维生素D水平的方法就是检测血清25-羟维生素D的水平,而且在补充维生素D的时候也可以通过检测这个指标了解补充是否充分或者过量。检测血液中的钙、磷和甲状旁腺素水平也可间接了解体内维生素D的状况。
根据维生素D3在体内的代谢过程,目前我国常用的有3种维生素D3的剂型,即普通维生素D3、单羟维生素D3(阿法骨化醇)和骨化三醇,后两种称为活性维生素D3。
根据中国居民膳食营养建议和我国骨质疏松诊疗指南推荐
成年人每日维生素D摄入量为400IU,
活性维生素D阿法骨化醇和骨化三醇每日补充0.25~0.50μg。
65岁以上者每日摄入量为600IU,
骨质疏松患者每日摄入量为800~1200IU,每日可耐受的最高摄入量为2000IU,
最后建议大家,不要盲目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补充,才能到达保健和治疗疾病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