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上的特殊“胎记”——警惕神经纤维瘤病
曾经在门诊遇到一个前胸、后背皮肤上大片棕褐色色斑的病人,因为颈部长了包块前来就诊。病人自述身上这些色斑是“胎记”,打记事时就有,伴随的还有上肢、躯干散在分布的皮下结节。实际上,有类似表现的病人时而会遇到。作为接诊医生,这时我们需要警惕一种罕见的遗传病——神经纤维瘤病(Neurofibromatosis, NF)。该病是由于神经嵴细胞分化异常所导致的多系统、多器官损害性疾病,也是人类神经系统的遗传病之一。根据表型特征和致病基因的不同,可分为I型(NF-1)和II型(NF-2)两类。NF-1是以周围脊神经和皮肤病变为主,主要特征为皮肤牛奶咖啡斑(也就是病人常说的“胎记”)和周围神经多发性神经纤维瘤(见下图),由位于17号染色体的NF1基因突变致病。NF-2主要累及中枢神经系统(听神经、脑膜、脊髓等),最明显的特征是双侧听神经瘤,同时可合并多发性脑膜瘤、室管膜瘤、其它脑神经及脊神经的神经鞘瘤,因此又称为中枢型神经纤维瘤病,由位于22号染色体长臂的抑癌基因NF2突变导致。相较NF-2来说,NF-1的牛奶咖啡斑更明显,周围神经的占位(如颈部、咽旁、腹腔等处)更多见。就拿前面提到的病人来说,颈部的包块在超声和影像检查上怀疑神经鞘瘤,高度提示这很可能是一位NF-1的患者。
NF虽然属于良性肿瘤,却往往因受累部位广泛、局部压迫症状明显而产生严重的临床后果,一般主张外科切除。但是,手术不可能清除全身全部病灶(数量多、分布散在、发展慢、常累及深部组织),亦无法阻止新病灶的形成,目前人们正在积极开发靶向药物,尝试内科治疗。在诊断方面,由于这是一种罕见的遗传病,不为人们所熟知,很多患者把自己身上的牛奶咖啡斑当作大片的胎记,未能及时就诊,加上医生缺乏对该病的认识,临床上常出现漏诊、误诊。近年来,随着分子诊断技术的不断进步,高通量测序的广泛应用,通过抽取患者静脉血提取DNA,利用基因芯片突变检测,可以准确地发现致病基因NF1或NF2的突变,实现早期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