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压封闭引流技术由来已久,这是一种处理浅表创面和用于深部引流的新型治疗方法,即在创口表面形成密闭空间,并给予均匀的可控制的负压吸力,实现持续引流的效果,用于彻底去除腔隙或创面的分泌物和坏死组织,对糖尿病性溃疡、重度压疮、烧伤后感染创面、骨科创伤感染、慢性骨髓炎等慢性难愈性创面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其作为一种应用于临床治疗中促进创面愈合的新技术,具有广阔的前景。而如今,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已成为一种公认的治疗慢性难愈性创面的办法。
1、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在烧伤中的应用
深度烧伤患者常由于大面积皮损导致创面感染、血管损伤、深部神经损伤、骨质或肌腱外露等症状,临床上常用碘伏、双氧水及生理盐水清创并用纱布包扎等处理。然而如若治疗不及时,长时间将伤口暴露于空气中与细菌、粉尘接触,极易导致感染,具有较高的治疗难度。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是近年来新应用于深度烧伤等大面积皮损患者的治疗方法。其原理是通过负压吸引改善创面周围循环,及时清除创表坏死组织,促进肉芽组织的生长。同时创面选择特殊材料进行完整覆盖,有效阻挡外来致病菌的侵袭,减少感染的发生,最终使得创面能够尽快愈合。
2、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在压疮中的应用
压疮又称压力性损伤,其原因是身体局部部位长期受压导致血液循环障碍,产生持续性缺氧缺血或营养不良,使皮肤无法发挥正常功能,从而引发组织破损和坏死形成慢性溃疡。当发生重度压疮时,患者创面较大,受损部位较深,渗液量大,纱布吸收能力弱,通常无法有效控制创面渗液。而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具有持续、高效的引流效果,可以充分不间断地进行引流,减少渗液积聚、毒素吸收的同时,防止细菌滋生,为创面愈合提供良好、清洁的环境,并且促使炎性递质杀死细菌,促进创面愈合,是一种值得信赖的治疗重度压疮的方法。
3、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在糖尿病足中的应用
糖尿病足是一种糖尿病较严重的并发症,由于糖尿病患者其周围血管神经病变,产生过高的机械压力,致使足部软组织和骨关节系统被破坏,从而出现一系列如足部溃疡、感染、坏死等症状,严重者需要截肢治疗。目前主要通过外科手术清除所有感染、坏死组织,减轻对足部的影响。而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技术通过多种机制发挥作用,对创面渗液能够进行有效、及时地引流,避免炎症介质堆积,增加相关细胞因子和酶的基因表达、增殖和释放,诱导伤口边缘上皮化,促进肉芽组织形成;减轻水肿,改善创口的微环境,促进创面愈合。作为一种替代性的辅助疗法,在治疗糖尿病足方面取得显著的临床效果。
4、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在骨科创伤感染上的应用
骨科创伤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骨科术后患者往往存在较大的手术创口,而且患者免疫力较弱,术后换药、外部环境刺激等因素都有可能引发创口感染,甚至有可能出现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传导障碍,引发严重的并发症。目前,临床上针对骨科创伤后感染主要靠传统清创、引流、换药等方法。但随着负压封闭引流技术的发展,其在骨科创伤感染中的应用获得广泛认可。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技术首先通过负压引流,清除了创伤后组织产生的炎性物质和细菌等,阻断全身炎症反应及其病理反应链;其次封闭的半透膜将开放创面变为半透闭合创面,在保证水蒸气正常透出的同时,阻止外部细菌入侵;最后负压封闭引流技术还通过有效引流,增加创周血液循环,加快组织新生,促进肉芽生长。
5、不足及注意事项
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技术作为一项简单、高效的新型辅助治疗创面的手段,其在临床应用过程中仍存在出血、感染以及无法有效观察创面情况等缺点,应严格把控其临床应用的禁忌证和注意事项,避免对患者造成二次伤害。禁忌证主要有:1、持续性创面出血;2、焦痂覆盖或坏死组织未清除完全;3、血管神经外露;4、恶性肿瘤或经过放射治疗的创面;5、未经治疗的骨髓炎;6、未被探查的瘘管及非肠管性瘘管;7、湿性坏疽;8、经过缝合的血管和器官组织。
6、小结与展望
随着经济和医学的持续发展,常规换药技术已不能满足患者的诊疗需求。而负压封闭引流技术作为一种新型软组织创伤治疗技术,其操作简单、性价比高、适用范围广,已成为处理感染创面的标准化治疗手段,其在外科中的应用价值备受关注。此外它还可减轻医护人员工作量、无需每天换药、缩短患者住院时间,以上诸多优点可以证明,该技术临床疗效显著,是慢性难愈性创面治疗技术中一项革命性的进展,值得大力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