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性聋——不易察觉的“幽灵”
王秋菊
遗传性聋易被忽略
遗传性聋,是指掌控听觉系统功能的遗传物质出了问题而导致的听力障碍。科学研究发现, 约 60%的耳聋属于遗传性聋,而与耳聋相关的遗传基因的突变在正常群体中并不少见,这就是耳聋发病率高居不下的重要原因之一。
遗传性聋可以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就是家族每一代人中约 50%会出现耳聋患者,男女均可发病。这种遗传方式的耳聋往往在刚出生时没有表现出来,到青春期或中年听力损失逐渐加重。这种耳聋很容易被认为是环境或偶然因素所致,而忽略了遗传在其中的作用。因此,当发现家族中有两个以上的人在不知不觉中开始出现听力损失时,应该考虑存在遗传性聋的可能。
隐性遗传更常见
遗传性聋也能够以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方式出现。这种遗传性的耳聋非常常见,其比例占遗传性耳聋患者的 70%~80%。隐性遗传的耳聋往往在出生后就被发现为重度或极重度耳聋。而常常令人不解的是,那些听力正常的父母生育了一个先天性听力障碍的患儿,父母很难想到孩子的耳聋是由于他们是耳聋基因的携带者导致的。如果家有聋儿,则 60%的可能首先应考虑为遗传导致。而在这些隐性遗传中,多见的基因是 GJB2 基因突变和 SLC26A4 基因突变。因此,可以通过基因诊断来确定病因和遗传方式。
除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和隐性遗传外,遗传性聋还有 X 连锁遗传,多数为 X 连锁隐性遗传, 表现为女性携带、男性发病的特点,就是所说的传男不传女。这种耳聋不常见,但可有效地避免。
线粒体基因突变易致药物性耳聋
药物性耳聋也可由遗传和环境等因素互相影响所致。这种耳聋患者存在母系传递的线粒体基因突变,因此对氨基糖苷类药物极其敏感,可以说只要用一针就可以导致耳聋,要格外留意。如果发现家里有人因感冒发烧曾经用过氨基糖甙类药物后出现耳聋,要尽早到医院进行基因检测, 看看是否有药物敏感的基因突变,以便在今后的生活中谨慎用药,避免悲剧发生。
外伤出现听力下降也可能是遗传因素所致
还有一种值得关注的耳聋,是与跑、跳、摔倒和头部轻度外伤等相关的遗传性聋——大前庭水管综合征。这种患者刚出生时的听力损失不重,但每次摔倒,甚至于跑、跳或头部轻度外伤后, 均会出现听力下降。对于 3 岁以内的小儿,家长很难发现,只是发现孩子对声音迟钝,越来越不愿意对家长的指令产生快速反应。家长一旦发现孩子的听力有所下降,就要带其到医院详细检查, 由医生做出正确的诊断。大前庭水管综合征也是隐性遗传的,因此,家长需要咨询医生以获得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