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每个人都是血肉之躯,皮肤组织也都是由各种蛋白质构成,热力损伤会破坏皮肤组织的结构及完整性。高温的液体、蒸汽、火焰等疼痛刺激剧烈,肢体会立即出现反射性的躲避,一般接触时间比较短,容易预防。而低温烫伤相对比较温和,常常被人们忽视,实际上,温度只要达到44℃持续6小时,就可以造成皮肤的损伤。这种低温热源持续作用渗透,就会逐渐发展为真皮深层及皮下各层组织的深度烫伤。而经常在发现初期仅表现为局部的水疱,而其实深度已经达到Ⅱ度甚至Ⅲ度,容易被轻视,一直到创面局部红肿、疼痛加重了才到医院就诊,如果选择局部换药治疗,则需经过坏死组织溶脱及创缘上皮扩展愈合的过程,所需时间多在1-2月之上。手术治疗可采用切除缝合、局部皮瓣转移甚至植皮,过程之中要求活动、洗澡限制,同时也有切口开裂,植皮不成活的风险。而且创面愈合后往往留有明显的瘢痕。所以低温烫伤更重要的是在于预防。
随着各种简易取暖设备及电子设备的出现,以及人民对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低温烫伤的发生也层出不穷。大致原因有如下几类:
1、秋冬季取暖不当引起的低温烫伤。这类患者多为家居老年人及在校青年学生,由于生活条件有限或者个人生活习惯,常在晚间睡觉时采用热水袋、电暖宝、取热帖等直接接触皮肤的物品取暖,一觉醒来,发现已经烫伤。
2、感觉缺失的病人护理不当引起的低温烫伤。多为半身麻醉后患者或脊髓空洞症、糖尿病、截瘫病人,为缓解肢体末端发凉,家属或陪护人员常以自己感觉不太烫的热水袋,热水瓶等垫在患者肢体下,长时间接触造成烫伤。
3、容易忽略的电子产品引起的烫伤。如正在充电的充电宝、循环电池、长时间充电下通话的手机等,若长时间接触皮肤也可造成烫伤。
4、中医艾灸及物理治疗造成的烫伤。此类低温烫伤的创面常常位于人体穴位,大都因为治疗安全距离没有控制好造成的,这与理疗师的从业技能培训有关。
因此,大家应该对于这些需要长时间接触的“低温热源”保持足够重视,头脑里有这根弦。建议在使用这些设备时,有意识地避免直接用皮肤接触,接触时间也不可过久,可以间断进行。不要把这些热力设备整晚放入被窝取暖。而一旦发现自己烫伤后,应及时到专科就诊进行消毒、敷药、包扎,避免在家自己涂药引发感染加深创面或遮盖创面干扰医生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