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末梢血和静脉血采集
血常规检查是临床上最基本的检测方式之一,尤其是在诊断疾病的过程中,对患者实行血常规检查显得格外重要。
随着我国临床检验科技的不断改进,血细胞分析仪完全取代了手工血常规的检验,此仪器具有功能强、准确度高、操作便捷以及速度快等优势。现代血细胞分析仪的主要功效包括血小板、白细胞、红细胞计数以及其相应的计算数值;五分类或者三分群白细胞绝对值与分类;分类功能以及血小板的延伸功能;比如:网织红细胞以及核红细胞的计数等。除此之外,采用血细胞分析仪静脉血与末梢血的检验数值,不仅使数值更加准确,其临床使用价值也同样符合循证检测医学(EBLM)标准以及循证医学(EBM)相关判断性能的参数实施评价。按照循证医学的基本标准,应用现代先进的检测科技、最好的临床实验成绩以及有效的质量控制系统,从而对血细胞分析仪所检验的各项指标进行严谨的评估。以此方能使血细胞分析仪成为临床最有力的检测依据,才能体现出血细胞检测仪的最大价值。但是血常规检测使用静脉血还是末梢血,存在不同的看法。那么到底哪种方法更为精准呢?
客观上而言,静脉血采集能够将受检者病情真实情况准确地反映出;末梢血采集的部位具有特殊性,具体来说,此种采集方式所采集的其实是毛细血管血、动静脉血,由细胞内液与组织间液构成,血液循环比不上桡动脉,因而末梢血温度稍低,即便采血条件相同,末梢血出现溶血或者其他反应所用时间也较静脉血标本早。研究表明,末梢血采集时的速度较慢,组织液易混入其中,或血小板粘附在穿刺部位产生微血块,若采集后的标本放置时间较久,还会导致溶血,降低GLU,升高血钾,造成凝血因子失去活性。血常规检验时采集方法的不同会在极大程度上影响到检验的结果。通常末梢血来源于毛细血管,采集难度稍大,因其血量过少,外加出血不畅,因此在采血时常常要以手对采血部位进行挤压,但同时也会使组织渗入到血液标本当中,导致标本被稀释;另外,挤压还会造成白细胞破裂,从而减少白细胞计数。与静脉血采集相比,末梢血采集用时明显较长,会引起微凝血块,减少血小板和红细胞,促使血小板聚集。经大量实验数据表明,末梢血检测的最终结果与静脉血相比变异系数均值明显较高,究其原因,可能在于采集末梢血时受环境的影响大。从中不难发现,采集末梢血进行血常规检验无法将患者全身循环血液的实际情况反映出,会对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带来影响。静脉血通常源自肘前静脉,受环境影响极轻微,可将全身血液循环状况反应出,另外,不会受到患者情绪紧张或者进针深度浅等因素的影响。血液分析仪在检测时所需血量大,末梢血采集时血量有一定限制,同时患者复查时需重复采血,会使患者的痛苦增加;静脉血在采集时血量多,外加具有较强的重复性,所以更适用于血液分析仪。静脉血管可重复穿刺,具有较佳的重复性,能够将误差减少到最低程度,获得最精准的检测结果,将患者机体情况更真实地反映出。研究结果显示,末梢血采集后测定的血红蛋白、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和红细胞比容与静脉血相比均明显较小,两组数据对应指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果标本合格,忽略白细胞形态变异之外,血液分析仪用于分类白细胞的结果也较为精准。通过分析本组检验的情况可得知,检验指标中仅MCHC浓度接近,其他五项指标则存在明显的差异,表明采血方式的不同对血液分析仪检测血常规的最终结果也有较大的差异,如果交叉应用末梢血与静脉血检测血常规极可能造成检验结论错误。除此之外,静脉血采集还有利于延长检测仪器的使用周期。末梢血采集时常以棉球擦拭并消毒,这一举措会使细小的棉纤维进入到计数系统中,进而阻塞计数管道或者微孔,引起误差,使仪器使用周期缩短。对比常规的注射器采血,本次采取的真空采血法选用硅化试管,血液标本不会因放置时间过久造成血小板数量发生变化,并且也不会轻易粘附聚集,可避免血液标本接触到外界空气。常规采血法无法阻止血样与空气、异物之间的接触,易造成PCO2变化,降低血样pH值导致血小板粘附积聚。在血常规检验时静脉血采集量一般在1.8~2ml,而对存在干扰的结果还能够重复检测,此种采血方式对降低医源性感染、交叉感染均极为有利。末梢血采集量有限,在诸多化疗疾病中需反复抽取肘静脉血行血常规检查,不仅使患者的生理痛苦增加,还无法将干扰因素及时排除。
综上所述:临床血常规检验时采血方式的不同获得的检验结果亦会出现差异,为保障获取最准确的检验结果,尽可能确保检测仪器的应用寿命得以延长,可优先选择静脉血采集,展开血常规检测。建议将静脉血采集作为一种科学高效的血常规检测手段在临床中推广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