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朋友,您是否能确定病症?
我能确定病症
全部常见病(此处仅为示意)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请输入关键字
确定
肿瘤治疗的新型武器——免疫疗法
时间:2021-06-07

今天是“世界癌症日”,今年的活动主题为“关爱患者,共同抗癌”。为此,特邀肿瘤领域的权威专家,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肿瘤医学部主任胡毅对肿瘤免疫治疗的现状和未来进行科普讲座。

肿瘤免疫治疗是什么?如何起效?

“免疫治疗”的设计思想是通过增强人体本身的免疫系统,清除体内的肿瘤细胞来发挥抗肿瘤作用。机体内的免疫细胞(T细胞)就像巡警,在身体内寻找不法分子加以消灭。“免疫检查点”通俗的说,免疫细胞会产生调节自身免疫功能的蛋白小分子,这些小分子就是免疫检查点。免疫检查点分子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PD-1/PD-L1为代表的免疫抑制性分子,比喻为汽车的刹车;另一类是以OX40为代表的免疫激活分子,比喻为汽车的油门。免疫激活分子目前还处于临床研究阶段。最具有代表性的免疫抑制性分子PD-1,(programmed death-1,程序性细胞*蛋白-1),可与配体PD-L1和PD-L2结合,肿瘤细胞利用这一特点,免于自己被清除,成为肿瘤免疫逃逸的机制之一。肿瘤免疫疗法中PD-1/PD-L1的抑制剂,通过松开刹车的作用,解除免疫抑制效应,恢复T细胞杀伤肿瘤的活性。

为什么要选择肿瘤免疫治疗?

“100 多年来,科学家一直试图让免疫系统参与抗击肿瘤的斗争。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开创性发现之前,仅有有限的临床研发。而免疫检查点治疗现在已经彻底改变了肿瘤治疗方法,从根本上改变了我们对肿瘤治疗方式的看法。”2018年,被称为中国免疫治疗元年,以针对PD-1/PD-L1为代表的免疫检查点治疗药物在我国上市以后,以其独特的优势,覆盖瘤种全、适用人群广、抗瘤活性久、不良反应轻的特性,在临床实践中广泛应用,对中国肿瘤的临床治疗产生了巨大影响。免疫治疗不仅能够与手术、放疗、化疗、靶向等治疗方法同步联合应用,还可以序贯交替应用。此外,免疫治疗单药使用更是逐渐成为常态化的巩固维持治疗手段。部分对PD-1/PD-L1抑制剂有效的患者,疗效维持的平均时间超过五年,显著提高了晚期肿瘤患者的生存期,并使得晚期肿瘤的治疗走向治愈之路。

肿瘤免疫治疗适合哪些人群?

免疫治疗的临床适应症越来越广泛,在抗肿瘤治疗体系中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近几年,肿瘤免疫治疗中PD-1/PD-L1抑制剂先后获批了包括恶性黑色素瘤、非小细胞肺癌、小细胞肺癌、消化道肿瘤、肝癌、三阴性乳腺癌、头颈部肿瘤、泌尿系统肿瘤、皮肤癌、淋巴瘤等10多个瘤种,40多个适应症,成为免疫治疗的一张王牌。目前,在我国获批上市的8种抗PD-1/PD-L1免疫治疗药物,包括6种PD-1抑制剂,2种PD-L1抑制剂。随着众多免疫治疗大型临床试验数据的更新以及免疫治疗优势结果的不断涌现,国内外肿瘤权威指南和共识如NCCN指南、ASCO、ESMO、CSCO等,纷纷将肿瘤免疫治疗优先提高到一线甚至更前线的治疗位置,证据级别也显著提高,使得免疫治疗的临床应用走上规范化诊疗的道路。同时,针对每位患者以及肿瘤的不同特征,免疫治疗的多种用法:单药应用,免疫与化疗药物、抗血管药物、与其他免疫药物联合应用等组合方式,能够为患者提供了更多个体化治疗选择。

肿瘤免疫治疗副作用和禁忌?

虽然,“免疫检查点治疗”从根本上改变了某些晚期癌症患者的结果,然而免疫治疗带来的副作用不容忽视。免疫治疗独特的作用机制决定了其副作用谱与传统治疗方法显著不同。当免疫检查点分子被抑制后,免疫系统的自稳功能会发生一定程度紊乱,部分患者表现出来在使用免疫治疗药物后会发生一些不良反应,称为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不良事件。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乏力、皮疹、肺炎、腹泻、甲亢或甲减等。罕见的不良反应包括:转氨酶升高、肾损伤、肌无力、心肌炎、关节肌肉病变等。在副作用的管理上,提倡通过预防为主、严密监测、早期干预、多学科协作的方式,来为免疫治疗保驾护航。对于合并自身免疫性疾病、器官移植术后、合并感染、体力状态差等情况时,需要谨慎评估免疫治疗的获益与风险。

肿瘤免疫治疗的未来?

未来,在精准医学的背景下,随着检测技术与肿瘤免疫治疗药物研发的飞速发展,随着对于肿瘤免疫治疗机制与免疫微环境研究的不断深入,肿瘤免疫治疗将进一步细分人群,精准筛选有效人群与长期获益人群,增效减毒,通过药物组合延缓耐药的发生。我们有理由相信,免疫疗法对恶性肿瘤的治疗,在不远的未来会继续取得更多突破和进展,造福更多患者。

个人简介

解放军总医院肿瘤医学部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恶性肿瘤特别是胸部肿瘤综合诊疗及内镜下局部治疗,对复杂疑难及急重症肿瘤诊断救治经验丰富。在国内率先开展多瘤种免疫治疗、内镜下免疫药物局部治疗及局部联合全身免疫治疗,率先开展基于人工智能影像和电磁导航支气管镜对多发肺结节的诊断治疗,临床经验丰富,在免疫治疗疗效、不良反应、生物标志物探索及肺癌精准诊疗方面取得了系统性及创新性成果。担任中央保健委员会会诊专家、中央军委保健委员会会诊专家及多项一级学会、二级学会主委、副主委、委员等。承担国家、军队、省部级科研项目20余项,荣获军队医疗成果奖、中华医学科技奖及其他省部级多项奖励,获评“中央保健先进个人”“国之名医” “北京市优秀医师”,在Lancet Respiratory Medicine、Ann Oncol、Nature子刊等国际重要期刊发表论著4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