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无痛”二字,大部分人首先想到的可能是“无痛分娩”、“无痛胃肠镜”、“无痛人流”等等一系列词语,这些“无痛”的词语无一例外均与麻醉有关。而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广大百姓对无痛诊疗的需求也开始日益增加。“麻醉”这个既往容易被大家忽视的词语,开始走入大家的视野。那么,麻醉的起源到底是怎么样的呢?
追本溯源,麻醉最早可追溯到最古老的石器时代,当时的人们根据经验总结,应用砭石、骨针或竹针来镇痛治病。我国古代关于麻醉的记载也不胜枚举,《神农本草经》记载:“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就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很久以来就千方百计寻找治病止痛的良药。《山海经•东山经》记载:“又南四百里,曰高氏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箴石。”郭璞注解说:“贬针,治痛肿者”,被认为是外科方面原始的医疗工具,也是我国针术的萌芽。春秋战国时期,名医扁鹊以“毒酒”作麻药,为病人“剖腹探心”。
但是,要谈到与麻醉直接相关的人物就属华佗了,他被誉为“外科鼻祖”。他发明了“麻沸散”,开创了我国乃至世界麻醉药物的先例。据《后汉书•华佗列传》、《三国志•华佗列传》中记载:“疾发结于内,针药所不能及者,乃令先以酒服麻沸散,即醉无所觉,因破腹背,抽割积聚……”可见在三国时期,华佗就已开始使用“全身麻醉”进行腹部的手术。麻沸散又名麻肺散或麻肺汤,据宋人窦材说:“汉北回回地方,有草名押不芦,以少许磨酒饮,即通身麻醉如死,加以刀斧亦不知……”押不芦就是现在的曼陀罗,被认为是麻沸散的主要成分之一。
早在公元1-2世纪,《神农本草经》载有药物365种,其中就有不少具有镇痛麻醉的药物,如大麻、乌头、附子、莨菪子等。公元652年孙思邈著《备急千金药方》,752年王焘著《外台秘要》,都有用大麻镇痛的记载。1578年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详细介绍了曼陀罗花的麻醉作用:“用热酒调服散,少顷昏昏欲醉,割疮炙火,宜先服此则不苦也。”总之,在我国历代的医药著作中,有关麻醉止痛的记载,内容丰富详实,经验宝贵。但是,不得不说,我国古代的麻醉技术和方法,尚处于整个学科最初期的萌芽状态,在麻醉效果和安全性方面,均与现代麻醉学方法技术存在较大差距。
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在遭遇各种伤害和手术引起的疼痛时,人们总是在不断寻找解决疼痛的方法,我们国家如此,世界各国亦是如此。在印度,麻醉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00年,当时的镇痛方法主要采用阿片、酒精和印度大麻(一种草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