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国际医学界公认、应用最广泛的分娩镇痛方式即为“硬膜外镇痛”。这一技术与剖宫产麻醉的操作方法完全相同,都是硬膜外麻醉方式,但用药浓度不及前者的十分之一,并可根据产程的进展情况调节药量和用药时间,使产妇在骨盆腔肌肉放松、产痛减轻,头脑清醒,活动正常,较为轻松地完成分娩过程。
远古时代,人类从就开始用念咒挂符等方式缓解产痛,并为此做着不懈的努力。1842-1846年间,英国爱丁堡医院用乙醚麻醉来缓解分娩疼痛。后又使用氯仿麻醉进行分娩镇痛,并获得成功,特别是给维多利亚女皇施行氯仿麻醉产下王子,从此进一步确立了吸入麻醉的地位。1880年Klikovicz将笑气用于分娩镇痛;1885年前苏联学者首次在教科书中阐述分娩镇痛;1901年德国人第一次将腰麻用于分娩;1906年Austria将吗啡用于产科分娩镇痛;1909年在德国将骶麻用于分娩;1920年低位硬外麻醉用于分娩;1939年度冷丁在德国合成,次年用于分娩镇痛;1979年欧洲Revil提出硬外麻醉是分娩镇痛的最有效的方法;1988年首次报道将硬膜外病人自控镇痛技术用于分娩镇痛。80年代后期,分娩镇痛技术开始在众多西方国家作为产科工作常规普遍推广。产妇到医院生孩子一般由两位医生接待:一位是产科大夫,保障母子平安;一位是麻醉大夫,负责减轻产妇分娩时痛苦。到90年代末,英国产妇的无痛分娩率已高达90%以上,美国已超过80%,加拿大、法国等国家的无痛分娩率也已达到或超过50%。我国不少医院也从80年代末开始进行硬膜外麻醉的临床试验,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大多半途而废。2000年后,国内一些致力于开展分娩镇痛的医院如北大医院、北京妇产医院等在全国率先规模化开展分娩镇痛服务,并逐步向全国推广该技术。
分娩镇痛一般分为非药物性镇痛方法和药物性镇痛方法两大类。